海鸟不爱音乐 临沂第二十中学 高纪娟 以鸟养鸟而不要以己养鸟,"己所不欲,施之于人",这往往是行不通的. 漫画家蔡志忠曾把《庄子》中的一个故事绘成了漫画,名曰:海鸟不爱音乐.故事很有意思,讲的是有一只硕大的海鸟叫作爰居,头高八尺,羽毛灿丽,像是只大凤凰.一日,它从海上飞到了鲁国国都的城郊,鲁王大喜,命令立刻把它接到太庙.每天用美酒去招待它,为它演奏通常在隆重的场合才演奏的"九韶之乐",还要御用厨师为它准备牛羊猪三牲俱备的食物.过了三天,爰居不吃也不喝,结果死掉了.鲁王抚尸感叹:"为什么不吃呢?我可什么都给你最好的啊!"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人认为最好的音乐、食物并不是绝对的.以鸟养鸟而不要以己养鸟,"己所不欲,施之于人",这往往是行不通的. 由鸟及人,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平时,经常听老师诉苦:你说这某某学生,我对他那么好,在他身上操了那么多的心,他怎么就没反应呢?现在的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麻木了呢?这学是越来越难教了!看了这幅漫画,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为什么会把"树木"与"树人"相提并论呢?我想,绝非单纯因为起兴或对比的缘故吧.育人与养花种树养鸟其实是有想通之处的. 教育是双向的,师生之间需要交流、共融、碰撞,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且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教育需要传授,需要督促,需要管理,亦需要引导,需要表扬,需要劝勉,绝对不能说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去"塑造".一味的强加,硬压,最终导致"望子成龙反成虫,望女成凤反气病"的悲剧还少吗?以前,我们往往过分强调"我"(教师)要"我"(家长)想,忽略了教育的主体--学生(孩子).亲爱的老师和家长,你清楚他们的特点吗?你了解他们的需要吗?你欣赏他们的追求吗?你体谅他们的苦恼吗?就像商品必须在交换完成之后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一样,我们的教育行为与策略也只有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实施之后才能体现其意义. 前阶段,网络上曾经搞过一次民意测评,调查对于中国发展影响最大的十大伟人,排在第一位的是孔子,可见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调查民众对理想教师的期望,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学历,不是人品,而是因材施教!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恐怕不仅仅是《论语》的缘故吧.孔子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思想才是倍受尊崇的真正原因,所以人们才誉之为"最伟大的老师","老师们的老师".而最能代表孔子教育思想的,莫过于"因材施教"四个字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哪个不是特点分明之人?人不是一棵普通的苇草,学生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学校不是培育国家机器的部队,人与人的不同不仅仅是容貌、地位等,本质上是思想的不同.人是会思想的灵魂,思想的魅力才是社会丰富多彩的根源. 清代魏学洢在《核舟记》中记录的雕刻家王叔远绝对是一位大师,且不说其雕刻技艺的高超,仅"大苏游赤壁"的创意就足以让人叹服了,其文化底蕴让人钦佩.每次读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事物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时,我总会想到孔子,想到他的"因材施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虽然原材料很重要,但是艺术家更关键.雕刻家即使失败,无非糟蹋一块桃核,一截木头,亦或一块玉,而教育失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耽误一个人,不仅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且会影响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笔者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观点:老师,你的爱学生接受吗?像君主爱爰居那样爱学生爱孩子,是他们的福祉,还是教育的悲剧呢?"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因为不同,生活才如此丰富,世界才如此多样.我们应当尊重珍视这种不同. 曾经在《教育文汇》上摘抄到张荣兴文章中的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教育的深刻,就是无条件地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去挖掘并彰显这鲜活的生命价值.在教师的整个施教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感受到知识时代发展中的理性之光,才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这就是深刻的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一种提升."时代呼唤深刻的教育,而我们的教育传统中并不缺乏深刻,缺乏的只是发现深刻的眼睛与心灵.要想学习,也不用出国,问问孔子庄子们就行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积淀新的土壤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教育的瓶颈和软肋.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时代需要杰出的人才.但杰出人才与一般性人才不同,杰出人才除了要掌握精熟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拥有充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尊重个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阻碍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人发展,能够展示个人所长的教育模式.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则正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学习、创造的唯一途径,也正是学校培育人才、学生自身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唯一道路. 鲁迅先生还曾经说过:"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泥土无言,生机勃发.教育是一方沃土,生长着各种植被,要让它们呈现健康之态,必须要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Tags:海鸟,不爱,音乐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