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点 省物理课程专家 王志芳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它贯穿于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下面就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上的几个教学案例为出发点,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案例《圆明园的毁灭》的思考 该教学案例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该案例既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又注重了师生的合理互动性,促成了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本节课在提出探究问题:"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个问题之后,再引领电子学生带着问题熟读课文,领悟课文内涵,最后借助课件深入感知,并将思考记录在电子档案袋中.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也是设计很多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既有静态的画面,也有动态情景的创设,无论如何,通过多媒体这独特的优势,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和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心潮澎湃,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做法深恶痛绝,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异常恰当,师生共同沉浸在浓浓的爱国、爱民的热潮中.可以说在这节课中,齐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恰到好处地突显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齐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在教师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生成与建构,淡化了教师的预设与讲授,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多种活动形式围绕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多种活动中体现学生能力的层次发展. 2.对案例《染血的汉碑》的思考 在《染血的汉碑》这个教学案例中,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探究活动,并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新颖,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在教学问题引导和李老师的帮助下,各组同学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整个教学过程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样教学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但这样的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是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而且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这个过程耗时太多,就像新课改初期的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模块教学实施之初,很多老师抱怨课时少,探究时间不充分,这就说明任何新生事物在诞生之际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一样的.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用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按需学习,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将所有的课都上成这样的课呢?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3.对案例《古希腊文化》的思考 设计良好的问题和进行良好的问题引导,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深层次的思考.多结合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拓展资源,能扩大学生认知范围.刘老师在《古希腊文化》的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教学资源来源,运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搜索网络资源太丰富了,导致整个教学进度有点儿混乱,导致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太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合理整合确实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如:材料泛滥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从而导致课堂的低效.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看使用的技术有多好、多新,使用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应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另外,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拓展为课标服务,不是盲目的发散,两者以课标主旨为主线贯穿,课标是拓展的基础,拓展是课标的升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可见,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创新人才,其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Tags:寻找,信息技术,课程,学的,有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