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会同县马鞍学校 蒋 彧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我县地处湘西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前广大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的大量劳动力也加入了滚滚的民工浪潮,外出务工的农民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多为青壮年。他们在外出务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却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孩子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父母大多打工繁忙且往返车费较高,几乎近半数的打工人员半年或一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平时每月寄一点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知之甚少,无力管教,导致留守儿童教育上出现不少的问题。 一、那些儿童是“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任性,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3、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4、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而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 5、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所以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视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从每个留守儿童入学起,就应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及心里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细心的观察,由班主任进行详细记录。并对他们的异样行为进行及时的心里疏导,矫正其不良行为,生活上多加关照,学习上加以辅导并定期与其家长联系。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 最后,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关心和鼓励。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长的引导往往难以抵制住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净化留守儿童周边环境,严格控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对青少年污染较大的场所。留守儿童尽管没有父母在身边,比一般的孩子缺少了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本着热心、爱心、诚心的态度,对身边的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关爱,就能够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这对他们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相信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乐、幸福。 Tags: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