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老骥伏枥 躬耕教育

日期:2012-2-6 12:34 阅读:

 

    “他是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一位可敬的老人,一位智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永远充满激情的教师,93岁的高龄依然坚守教学第一线。老骥伏枥,躬耕于教育。”2009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当选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颁奖晚会上,评委会给予这位已从事教育事业达68年之久的老人这样的评价。 

    不遗余力——给予西部地区化学教师培养最大的支持

    走进申泮文的办公室,忙碌的气氛扑面而至——桌上摆放着待处理的文件,地上堆放着即将发行的新书,申泮文在电脑前忙碌着,“这是我一名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的论文,写得很好。” 申泮文从桌边拿出一本厚厚的论文,不无骄傲地说,“出席答辩会的老师们都说,像听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这名让申泮文备感欣慰的博士生是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副院长粟智教授。“从大西北来的教师,应当给予最大的帮助”,初来南开的粟智没有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申泮文腾出了自己的实验室,拨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学生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申泮文就为全国高校化学师资的匮乏,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化学教师的稀缺而奔走呼吁,主持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全国无机化学主讲教师讲习班,为少数民族地区进修教师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他为广西师范大学培养的梁宏博士,如今已是广西师范大学校长。今年申泮文又接受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的维吾尔族教师祖丽非亚来校进修,继续为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培养高等化学教育师资队伍。

    申泮文经常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我们要努力把中国建成教育强国,我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大兵团作战” ——将培养人才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我善于‘大兵团作战’,这样培养出的人具备集体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我国当代教育领域人才的需要。”在申泮文的教学理念中,团队培养早已成为一种经验,“大兵团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学科的发展。” 

    1959年,为了响应支援山西大学的号召,申泮文毅然从南开到太原,一干就是20年。1978年,时年62岁的他,被邀请回到母校南开大学,此后一直担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要办教育,得有师资,但当时的无机教研室,50名教师没有一位有高学历高职称。于是申泮文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之内培养出一批副教授,第二个五年之内培养出教授。1986年南开大学获准招收博士生,于是有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培养博导。1990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已拥有了15位教授和17位副教授,其中有7名博导,建立起了新能源材料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研究所,承担“863计划”和“973计划”的多个研究项目,共取得国内外专利34项。

    申泮文还十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曾被评为南开大学和天津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他鼓励同学踏踏实实的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不要好高骛远。“一个人如果连爱国心都没有,怎么会有远大的理想呢?”

    80岁学电脑、90岁开博客——化学教育也要讲科学发展观

    80岁开始学电脑、85岁凭借《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软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0岁开通博客,申泮文的精力永远旺盛,申泮文的眼光也走在现实之前。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归属两位量子化学家,标志着化学已经从单纯的实验科学进入到严密科学时期。未来的化学将与计算机紧密相连。将化学推向未来,新时代化学人才的培养要走在前面。”于是,1997年,申泮文在南开大学化学系成立了一个由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化软学会”。 如今,化软学会已经先后有了80名会员,申泮文幽默地称他们都是有“双学位”的人,除了取得化学学科理学学士学位之外,还都考取了“高级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等技术称号。

    申泮文说:“未来的化学,实验、理论、计算机,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未来化学的‘三驾马车’,我十分赞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化学教育也应当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申泮文对自己的学生、对社会都秉持着强烈的责任心。他说,他要举办一场讲座,名字就叫“漫谈‘三聚氰胺’”,作为一个教育家,出现了社会问题,及时做科普讲座是必要的。化学是一把“双刃剑”,能造福人民,也能祸国殃民。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教育家,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精良的实验方法,更要懂得如何去为人民谋福利,如何做人民的好化学家。(记者 赵婀娜)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9月4日


 

 

Tags:老骥伏枥,躬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