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自我终身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科学规划,实现学生知、情、意、信、行的相互统一和转化。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 兴趣教学法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兴趣教学法一般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不屑提倡兴趣教学法,认为其过于形式化,甚至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深人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兴趣教学法有可能会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学阶段采用的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和方式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很单一。但到了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大大超过中小学阶段。如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中可以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网络互动教学,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难以实施和开展的,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所以在运用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经常选用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兴趣模式,才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实效。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职业道德教育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形成强大的教学磁场,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Tags:试析,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