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喜变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1978年至1983年。记得我上小学时,我们的学校是在一个破庙里,课桌除了土台子,便是石台子。教室是破旧的砖瓦房,窗子小且高高的,屋内的通光性较差。校舍内部全是土地面,一到下雨天,校园里湿滑泥泞,难以行走。 到了冬天,天气很冷,教室里也是如此,为了取暖,我们每个学生往学里搬一个小火盆子,里面装上草木灰、锯末粉等柴禾,母亲在家里先点着火盆,然后吹一吹,盆内的柴禾初步燃烧。我端着小火盆,唱着歌,和小伙伴们去上学。记得那时,我们的衣服全是补丁套补丁,布料一般以蓝色的为主。穿的棉鞋都是母亲做的,棉鞋的外邦是用条绒,底子则是用浆糊粘制的革被做成的。用大洋针、麻线穿成的鞋底厚厚的,很结实。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冬天,上课前,下课后,我们很多男生贴在教室外面的泥墙上,排好队,脸朝外,开始“挤老头”,并且每个人嘴里齐声喊着:“挤呀挤,挤老头,挤死老头烧烧吃。”有几个身体不强壮的,被挤出去,喊声、笑声荡漾在校园里。女生呢,两个或三个在一起,进行踢毽子比赛;也有一部分女生进行跳绳比赛,用的绳子是稍微粗一些的麻绳,两个人抡起绳子,其他的人随着绳子的节拍跳绳。当挂在树上的铁铃铛在老师的敲击下嘡嘡地响起的时侯,我们都呼啦啦地跑进教室里。 随着岁月的前进,到了198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初中。上了初中后,我们开始上夜校,也就是现在的晚自习。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那时的学校还没有电灯,我们学生需要带灯,那时的灯都是自制的煤油灯,用一个小瓶子,里面装上煤油,在瓶子盖上钻个小眼,用一个薄铁片卷成筒状,里面塞上棉花芯,然后拧上盖子。上夜校时,用火柴点着煤油灯,教室里,星星点点,还真好看。有时一些调皮的男生趁别人不注意,呼地将女生的小灯吹灭,然后跑开看热闹。由于经常使用油灯,再加上有的同学不洗脸,第二天早上,你看吧,准有不少的男生鼻孔里、脸上会有黑乎乎的灰迹。我们经常拿这个开玩笑。 记得再后来,我们教室里用上了汽灯,现在想来,汽灯的制法是用一个呢绒罩,灯下面的底座里装上汽油,点燃之前,用一根小塞子将汽油压缩,使汽油上升到灯架上边的呢绒罩里,然后用火柴点燃呢绒罩,这种灯发出的光很明亮,挂在教室里上梁的木棍上,前后各一个,整个教室亮亮堂堂。我觉得这种灯光要比我们点煤油灯时亮堂多了。而且,减少了很多的烟气。 到了我上初二时,学校里用上了电灯。我们上夜校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点煤油灯或使用汽灯。而且,在有电的时候,上夜校时教室里既明亮,又显得干净,当时的我们对用上电灯都特别兴奋,上了课,我们积极学习、做作业。下了课,我们愉快地玩耍。 这个时候,我们学校里开始用上了小木制黑板,老师将一些重要的题目抄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我们直接运用,不再像以前,上了课,老师让学生抄写在大黑板上,这样充分节省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以后,我上了高中,是在1988年,高中的校园里,只有一排教学楼,三层的,能容纳18个教学班。这个时候,学校里用上了电铃,一到上课、下课的时候,电铃响起,这种信号给人的感觉就是和人工敲打铁铃的感觉不一样。 高中校园在我初中学校的北面,相隔约有300米。我每天经过初中母校,不久发现,我的母校开始变化:旧的房子正在拆除,建筑队开始在这里施工。到了1989年的时候,我的初中母校旧貌换新颜:两栋漂亮的教学楼矗立在校园里,校舍排列整齐有序,地面实现了硬化、绿化。再后来,学校里又建起了两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楼房比以前的更漂亮,都是四层楼,宽大的门窗,窗子都是铝合金的,并且,在教室里安装了暖气,黑板换成了毛玻璃的。另外,上下课的信号完全是电铃自动控制,并且播放优美的音乐来实现信号的交接。 现在的我,已在母校里工作,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现在以电化为主,教师授课以运用多媒体为主。学生的课桌不再和以前一样,自己购买,而是由政府出资集体装备,而且,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现了全免费教育。再看学生的吃、穿、行等方面,都是以前我们想不到的。看看现在的孩子,想想当年的自己,真令人羡慕。我多么想回到童年,再享受享受这幸福的时光!真心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教育发生了巨变。
而且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室等。在校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新建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减轻家庭负担。 “不交学杂费了!”“免收课本费了!”同学们一定注意到了这些可喜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学校是也有了微机室?用上了投影仪?我们搬进了新教室?家里有了彩电、电冰箱?上学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这一切使人感受到巨大的变化,这都归功于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那时起,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踏上又一个新的征程。 Tags:教育,喜变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