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形势下农村小学管理 常宁市胜桥镇到塘完小 关小兵 【内容提要】 农村教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育改革中需要攻克的难关。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主要从教师的素质、管理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资源上分析了农村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主要从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措施来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从立足现状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来使农村教育踏上新台阶,从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来解决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 【关键字】 新形势 农村 小学管理 第一部分:面临的挑战 课改浪潮滚滚而来,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管理者,在新形势下怎样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这三年的理论学习及自己这几年所积累的经验,本人认为当前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学校教师受时间、经费和资源的制约,不能进行很好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培训,难以观念更新、自学自研的条件不足;农村学校面广学生数少,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其次,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 三、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各种专用教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像我们学校这些东西都是可望不可求。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四、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第二部分:应对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收,以及农村广袤独特的资源,也给我们的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生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对措施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学校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这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即仅知道服从。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下的新理念。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决策者,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信任就是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好学校关键因素之一。作为领导者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位教师,第一,在学校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 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学校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如:领导者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对文本的翻阅和思考,还可以与班子成员一道进行反思,甚至邀请一些相关的教师、职员帮助自己理解。这才是领导者“主观认识的学校管理状态”。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 (四)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渐进嬗变的文化,创新力较弱,注重现实的应用性,缺乏个性激情的张扬,这种文化意识也严重影响管理者的文化。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活动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干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沃土,特色学校是众多学校决策者毕其一生于一役的追求目标。教师活动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的学生特色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人本管理,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五)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学校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立足现状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农村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但农村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的孩子也应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给农村的小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则成为产业大军的主体,庞大的教师队伍即是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产业既关系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能引领教师树立产业劳动意识,教育现状便不会有质的改观。笔者认为只有立足现状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教育之路。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回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教育要创新,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所以,农村教师应该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4、教学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农村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三、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农村教育要在课改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靠学校的努力,还要靠全社会的配合,我们进行育人不只是在学校的温室里完成,需要到社会去进行锻炼。因此,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农村独特的校外资源。 (一)、发挥学校生产劳动基地的作用 (二)、发挥教育联合体的作用 学校与村专业户建立了“校、村、户”教育联合体。学生到专业户生产基地学习,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以时代发展为取向,从学校和社区实际出发,对学校发展作出的设计。对外展示的是社会取向,对内是发展和生存方向。在整体性、基础性中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以学生发展为前提,通过创造性劳动、个性化的教育方针,表现一所学校整体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根据学校教育与农村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要,开辟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出发,有选择地参加活动,动手、动脑,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发展了个性特长,各项素质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先进人物、致富能手,参加义务劳动和各种公益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价值观、道德观。 总之,只要我们农村学校从自身的条件和实际出发,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实施先进、科学的教师管理方法,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4、王洪才《步出误区》2000年6月,开明出版社。 Tags:我看,新形势下,农村,小学,管理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