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析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尝试

日期:2010-5-25 10:48 阅读:

        论文摘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论述了自主创新 教育 教学模式的特征,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自主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即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评价等。  
  自主创新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humanisticeducation)。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  
  发挥的教育:它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它具有如下特征:  
  1.自主创新教育的核E-内容是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即:P(问题)——1Tr(假说)——EE(否认)——P(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创新过程.它强调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智能操作的跃进和创造思维 发展 。  
  2.自主创新教学强调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在互相配合、共同参与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3.自主创新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的解决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首先.当前是知识 经济 的时代.需要的是知识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还存在弊端,表现为注入式、教条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结果是扼杀了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创新思维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严峻挑战和机遇面前.人要生存.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必须具备有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素质.创造性,创造能力。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其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相互之间的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总之一句话,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应用.所以探究乃是进行创新教育关键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创新教育强调在导师的指导下.以我为主.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使学生早日进入专业领域,受到科研工作的训练这种带有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能更好的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形成探究的兴趣及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对于教师的应材施教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改变师生的校园生活模式上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若干年后。学生回味当年在大学求学的经历时.也许最难忘的事就是他们参加的创新活动中导师和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浓郁的学术研究气氛以及自己设计、实现的科技成果。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新项目涉及理、工、人文社科及经管等各学科,可以跨学科。其具体执行就需要学科、专业间的相互配合协作及各组织的协调.需要实验室、微机房等硬件资源自觉主动地提高共享范匍.使更多的同学受益同时提高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的使用效率。让更多的资金用于创造和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方面都有成功做法和经验如大连理T大学.科技活动中心采取全天开放.中心成员可自由进入.克服了学生去实验室做试验、去工厂实习受时间上的限制,有灵活性和自主性,是一种“大实验室”,是传统实验室的外延。  
  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是靠年轻的英才不断的涌现出来”。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于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是我们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搞好创新训练是我们从事丁程训练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途径。以上论述也足以证明创新训练势在必行。  
  二、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下面以我在C语言课上进行的一次自主创新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教学  
  第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在上课之前我结合教学大纲和自己的思考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比如C语言课上的《循环结构》这一节,这节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兴趣不大.因此要求采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节课,与我们现实生活结合紧密.通过循环语句我们可以设计出我们日常用的“九九乘法”来.——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是一个很好的发散点,同时也是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教学重点.是这节课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这节内容较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总体把握了这篇课文内容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结果见表1。  
  第二步,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对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主要是采取问卷、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获取信息。我们通过详尽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认知活动较为表面.深刻性不够;多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倾向于兴趣型。②总体来说.该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初步发展,发散思维(包括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等主要特征)的变通性较好.但流畅性、独创性较弱:且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具体信息见问卷分析结果——表2、表3)。  
     
  第二步.教学目标的确定。充分整合了以上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条件语句”的基础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在信息加工与挑选中进行思维创新的能力  
  第四步。合理设计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浓厚,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感知才能敏锐,思想活跃。为此,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分析一个小程序: 显然.上述小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输出四行“号.每行是5个“。我就对此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能够用这个小程序来实现“一幅”九九乘法的意图吗?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这个程序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到同学们首肯.取得了预想的结果  
  第五步,鼓励生疑,以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了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我进行合理的学习过程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①把程序中的PRINT“打印语句末尾的“;”删除.程序的结果如何?  
  ②若不改变行数和每列的星号.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应如何修改程序?  
  ③输出“号的行数和输出“号的列数在这里是固定.能否通过键盘随机输入?  
  ④对这个程序通过你适当修改,能产生那些作用,设立几个图案如“组成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有许多行、列组成的几何平面图案7  
  对于上述几点要求.难度呈螺旋式阶梯 发展 ,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既有简单的认知性目标训练(前2点),又有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以发挥创新能力的目标(后2点)训练,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感到很乐意接受老师教授的新知识,使他们认真思考.自觉主动地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思索新的编程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机操作中,大部分同学发挥了潜在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修改方案。在机子上反复调试,修改源程序.利用循环嵌套设计出了打印九九乘法表的程序程序运行的结果显示出了“一幅”九九乘法表示意图这个程序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到同学们首肯.取得了预想的结果,因此,正确的教学过程,实际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一次又一次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不断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才能  
  第六步,交流结果。要求学生以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彼此交流一下看法。通过这个环节.使思考过的同学们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思想交汇.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第七步,教师讲解。当同学们进行完了以上步骤以后.必然产生一连串的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分别对各种开放式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详细的讲解,从而加深理解,同时也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第八步,自我 总结 。要求同学们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以及教师的讲解.用书面的方式来谈谈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步可以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节课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教学策略的选择.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在这堂课上.通过与老师的多次探讨、协作,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明显比往常活跃得多使得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结论  
  创新 教育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运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  
  然而.在“创造性”教学的推广中.要想使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必须以全新的、符合“创造性”教学根本思想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相应的教育政策为保证,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上级领导的要求等为基础和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创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而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承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研究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如何实现传统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的最佳结合上。面对今天势不可挡的“创造性”教学大潮.找出一种适用于“创造性”课堂教学、符合 中国 国情的、操作性更强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也是我们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Tags:浅析,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