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容提要]农业职业教育应尽快走出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加快改革的步伐,适当加大办学规模,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投入,改进方法,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农业高技能人才生成的速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本产出效益,促进农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看,尽管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农业职业教育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职业教育相对落后和缺乏。这就使许多农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于农业职业技能严重缺乏或落后,不能及时和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要,农村大部分人力资本处在体力型层次和状态,因而导致了其就业方向只能局限在传统农业耕作和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种植或加工产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和“三农”工作的开展。 在广大农民主要是在广大农村青年中广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应是各级政府、理论工作者和农业职业教育院校认真研究和共同实施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1.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尽管我们正在逐步向工业化国家迈进,但全国农村人口七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仍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的最大国情,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势在必行。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所在。 2.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教育资源向农业倾斜、为农村服务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型、科技型农民。满足这一需求,仅靠基础教育难以做到,由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去填充这一现实需求,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也不能做到。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形式,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框架中具有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收入差别的重要手段。过去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这些惠农、支农政策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另一方面,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三个差别应特别注重加快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培养农民依靠自身创造财富和谋求发展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相比更具有这种社会功能。 4.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有利于平衡我国高校师资力量,提高高校自我发展的动力。市场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是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合理进行师资搭配,调整安排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办农职教育,能够减少高校热门专业重复设置和过多过滥,有利于均衡发展,这样,农业职业教育高校能够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二、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走向与发展对策 1.搞好顶层设计是农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当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办法,对本区域内农业职业教育的布局、数量及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切实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区域发展要求及农业发展需求,有目的地对农业职业教育类型、规模进行设计建设。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需要的,要抓紧设立补充,对一些专业性不强、学科重复的院校进行撤并改设,切实建立起适合本区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新格局。 2.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农职教育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否适应当前企业或行业需求,是衡量农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贴近市场办学是农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前进方向。 3.在专业课程的开发中,要适应市场需求,注重走特色之路。课程开发要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农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重点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农职教育发展必须要有前瞻意识,各级各类院校要多学习借鉴国外农职教育好的经验做法,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加强研究、开发和转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 4.注重探索和改进农职教育模式。按照社会需求改革学制,采取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实行分层教学。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必要时农职院校和企业应就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协商、洽谈,共同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合作制定教学培训方案,使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三、制度创新是农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1.把培养目标由理论灌输向提高创新能力转移。农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创新,出路也在创新。随着科技和市场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更加趋向高移化、复合化,由对从业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应当科学整合利用,积极顺势而为, 2.不断深化农职教育教学改革。要建立和完善“通才教育”的导向机制,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在专业设置上要着眼于学生就业,为就业后教育做好准备;在教学内容上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的原则,增添新的科学技术知识,重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面;在课程改革上,应重能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界限,开设一些农业科技前沿课程,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3.构建开放的农职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也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抑或二者兼有的“双元制”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可吸引社会名 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农职院校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农职教育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农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1.把农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现代农业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农职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前农业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 2.尽快弥补农职院校教师素质结构上的缺陷。当前农职院校教师队伍存有知识更新慢、专业结构不适应需要和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队伍的这一现状,与培养新世纪新阶段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能力和素质全面的农业科技人才不相适应。因此,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目前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对策。 3.多措并举提高实践性农职教育教师比例。针对我国是农业大国、现代农职教育教师缺口较大并将持续缺乏的实际,应适当多地设置专门培养农业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 Tags:试论,加强,我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