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于提高高校班级管理效能的一些思考

日期:2009-2-28 10:06 阅读:

    【论文摘要】高校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人员应在坚持育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上通下达的信息网络,掌握教育时机,加强制度建设,设立班级目标,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之一。它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成败,从长远看,它更是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关系到育人工作成败的大事。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集体,班级的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创建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是关键。高校班级管理要提高效能,不仅需要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还需要适用的管理理论指导。
 1 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方向
  
  班级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学科领域。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很广,其中与班级教育管理联系密切的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等等。班级教育管理者必须在掌握班级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端正管理思想,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观念。
  现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较之以往有所增强。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首先不能仅仅停留在“管学生”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维持秩序上,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学生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既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引导学生,做学生的领航人。其次,班级管理的目标不能仅仅是让学生乖乖地遵守纪律,让学生认真地学习,而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正如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的那样,“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别人来管的人。”
  
  2 建立上通下达的信息网络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保证
  
  在一个班级中,管理者面临众多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群体中随时都可能爆发不同的事件。而且,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有些方法在某些学生身上行之有效,而在另一部分学生却行之无效;一种方法在某段时间内奏效,在另一个时间内却派不上用场;有些学生一经点拨就会收到效果,有一些却需要反复引导。这充分说明了管理者唯有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及了解学生学习上、品行上、能力上、爱好上、理想上、性格上各具的特征和最新动态,管理工作才能行之有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管理人员要想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生活学习、家庭状况、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必须要建立一个上通下达的信息渠道,对于学生夜不归宿、通宵上网,以及家庭变故、情感变化等,教师都要及时获悉。为此,挑选出诚实可靠的学生作为信息员,把学生的情况及时传达上来,或者通过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管理好班级。
  此外,管理者还要与三种人保持联系:班干部中有能力、敢说真话的人;普通同学中有感召力的人;班级科任老师。通过这些渠道,基本上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不断改变策略和方法,使班级管理更具针对性,更富有实效性。
  
  3 班级管理科学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核心
  
  任何班级管理总免不了带上班级管理人员及班内学生的个性色彩,要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或模式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班级管理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其中必然具有可以遵循的规律。虽然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但任何科学的管理模式都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系统。
  (1)建立计划立法系统,即从时间、空间、偶发事件三个方面而制定一系列计划、规矩、制度、程序。鉴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鉴于班级管理的周期性(以一学期为一周期)、阶段性,管理人员对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学期甚至学生在校的几年时间的中心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早着手准备,以期取得“忧先于事,故能无忧”的效果,避免出现“事至而忧无救于事”的局面。
  (2)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包括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干部按照各自的责任制进行检查)、班集体检查、班级管理人员抽检。 [ (3)建立总结反馈系统。高校班级学生人数多、住宿分散,共处时间相对较少,班级管理者应及时把学生所关心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每一个人,让大家随时了解学校教学、后勤、生活、学术等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其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安排。同时还应及时、准确地把学生对学校各方面意见、建议和要求反馈给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同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班集体有一种依托感和归宿感,从而产生极大的向心力。
  
 
 4 掌握教育时机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关键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究时机,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除了教育方法和内容之外,班级管理人员还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有利的教育时机会使教育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一般来说新生人学时的第一学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时机之一。这是因为新生刚入学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好奇、新鲜和迷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渴望、及时、悦耳、深刻。这个时期强化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组织纪律、学习目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效果最为明显。教育与帮助其效果会比平时好得多。

 
 5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基础
  
  大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自主意识增强决定了高校的班级管理具有自主管理为主、被动管理为辅的特点。如何保证自主管理的有效性?制度是保障。班级管理员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建立、修补、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科学管理体制
   大学班级规章制度内容很多,粗略可以划分为五大类: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
民主参与制度、骨干培养制度、考评奖惩制度。制度建设一定要旗帜鲜明的体现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限制什么,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秩序,使学生更加明确应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把被动的遵规守纪变成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就应组织学生反复学习,坚决贯彻执行,使其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6 设立班级目标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动力
  
  班级目标,是班级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一个优良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有共同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共同的目标的设定,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确立的目标正确,符合班级的实际,能满足班级成员的心愿,就能使班级成员经常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同时,明确的目标,对班级管理人员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对班级管理的效能。
  班级管理目标既要有远景性的目标,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既要有个人分目标,又要班级总目标。目标之间要有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内涵非常丰富,班级管理人员要在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方向上,建立上通下达的信息网络系统,掌握教育时机,加强制度建设,根据
社会环境的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设立班级目标,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班级才能有生机、有活动,有朝气,才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Tags:关于,提高,高校,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