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80后”教师如何教好“90后”学生

日期:2008-8-18 07:57 阅读:

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班级卫生如何搞好难住小老师;自己生病从来都是父母陪伴去就诊,轮到送学生去看病,却不知如何挂号,急煞小老师……前天(16日),上海卢教院附属中山学校举行“沈霞萍班主任工作室”推介会,针对一批80后独生子女教师,学校出新招进行“生手型班主任专业培训”,请专业导师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小老师”实现角色转换。

    对小老师进行“保姆式”指导

    “沈老师在我班巡视后,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们班的打扫方式有问题,当时我纳闷了好半天,这也能出问题吗?”80后教师丁某某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自然在搞卫生方面“少根筋”,导师的及时提醒让她发现了问题。

    今年26岁的朱弘老师回忆起第一次送学生看病的尴尬经历,仍然有些不好意思。“从来都是父母陪我去医院,轮到自己送学生去看病,我才发现不知如何挂号,当时简直是手忙脚乱,还好沈老师的遥控指挥让我定了心!”朱老师笑着说。


    随着大批老教师陆续退休,如今在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挑重担的年轻教师,几乎是清一色20多岁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针对这批独生子女班主任,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拥有20多年班主任经验的沈霞萍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曾对“80后生手型班主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丢三落四、脾气急躁、不知如何去关心别人、不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的错误……独生子女教师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毛病。

    “现在,我成了小老师的‘保姆’。”沈老师笑着说,因为学校对她提出了四个一的“保姆”式要求:一天内巡视工作室小老师所在的班级一次;一周内和小老师一对一座谈一次;一个月对小老师所在班级暗访一次;一个学期对小老师及班级情况做一次全方位评估,对小老师进行贴身指导。

    “问题会诊室”为小老师“开方”

    该校针对“80后”教师的调查还发现,目前,这批年轻班主任最大的困惑,就是面对不同类型学生和与家长沟通中所产生的问题。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平时忍不住爱抱怨、发脾气!”“80后”班主任李岱维向记者说了个故事,有一次,她发现班里两个男同学愤怒地扭打在一起,原来仅仅是一支笔引起的摩擦。当时,李老师火冒三丈,狠狠地将两位同学批评了一通。

    “最近咱们班怎么事情这么多,这么烦啊!”李老师忍不住对着学生抱怨说,这一幕,恰巧被沈老师发现,“你这样的处理方式好吗?”沈老师的话让小李陷入了反思。

 接着,李老师来到工作室进行问题会诊,面对问题学生如何处理,引起了青年班主任的共鸣,“主治大夫”沈老师为小老师“开药方”。

    后来,李老师通过调查发现,班级里近来确实“火药味很浓”,对此,她专门策划了一次活动——“夸夸我最讨厌的人”,不少“冤家”由此握手言和。

    不仅如此,面对一些家长对小老师的不信任,沈老师对小老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家访、家长会上的着装、语态、开场白,沈老师都一一把关,帮助小老师顺利跨过“家长关”。

    “博客叙事”分享小老师成长感悟

    中山学校副校长徐群力介绍说,针对小老师的培训,学校还专门引进了博客这一备受青年教师欢迎的交流形式,专门设立了小老师博客专区,大力倡导博客叙事研究,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

    “‘4、2、1’家庭环境的成长经历使小老师容易陷入挫折,丧失自信。”徐校长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开展“生手型班主任”培训,采取问题会诊、反思实践、定点剖析、博客叙事等一系列创新手段,加强同伴互助。通过一年的实践,青年教师的挫折感大幅降低,真正实现了角色转换。

Tags:教师,如何,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