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与高三学子对话之五:克服复习误区,提高备考效率

日期:2008-4-8 08:53 阅读:

随着第一轮复习的结束,紧张备考的高三学子渴望有一个短平快的复习策略,使自己的成绩迅速提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备考中急于求成,出现了“七重七轻”的不良倾向。这些倾向如果得不到纠正,可能影响高考的备考质量。

误区一:重资料轻教材。

高考的根是教材,高考的脉是《考试大纲》。然而一些考生错误的认为资料时新、讲练结合,又有名师点拨,可以取代已经揉熟的教材,于是脱离教材而盲目的看资料、做习题,觉得自己在教材上的知识都掌握的差不多了,没有必要再看。其实,每个高考试题的落脚点均在教材上,只有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才能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切忌一味的依赖于手中的资料,一定要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复习教材的方法有目录法、摘录法、归纳法、图表法等等。可以按考点或板块进行整理、归纳,要有整体意识。要学会比较、类推,对易混、易错知识点进行比对。要学会迁移,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可以通过摘录或精选例题的形式进行。

误区二:重知识点轻知识面。

高考以能力立意,综合性极强。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不能也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逐课、逐单元复习。然而一些学生复习时只重视本章节的复习,而忽视章节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所学知识散乱,遇到一些综合性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

复习时一定要学会类推,要通过知识点的串联,构建知识树。比如语文学科的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就很强,试题一般涉及好几个考点(能力点)。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既要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又要注意知识点的综合。

误区三:重难题轻基础题

高考的竞争异常激烈,会使一些学生铤而走险。这部分人往往错误的认为要想在考场上胜过别人,唯一的法宝就是在难题、偏题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样才有机会立于不败之地。殊不知,这样的“空中楼阁”没有基础题作支撑,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有句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良好的基础作保障,要相攻克难题只能是白日梦。其实,高考有80%的考题为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即使遇到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误区四:重数量轻质量

哲学上有句至理名言:量变引起质变。成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有些教师和学生期望通过多做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分数,大搞题海战术。一些考生每个学科都有一大堆复习资料,这个也想用,那个也舍不得丢弃。其结果,恐怕是“猴子掰包谷”抑或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这种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练习,会扼杀思维的发展,影响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对使用的资料和试题一定要精心筛选,避免难题、偏题、怪题的误导。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力求选题有明确的考点指向性,力避机械重复;练题一定要讲求质量(也就是重视思路、方法、答题规范)而不是贪多求大。

误区五:重结果轻过程

一些考生总渴望找到立竿见影的办法,使自己的成绩迅速提高,只通过做题来模仿或记忆,只看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的学习方式,虽然记住了正确答案,但错误的根源仍然存在,只要题目的条件稍加改变,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或遇到新的题型就手足无措。他们认为:只要记住了套路或答案,到时候依葫芦画瓢,保证能行。我们承认高考试题中有一些记忆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能力立意而不是知识立意。再说,即使是实现3+X考试的地方,学科总的知识点也并非三两个月就可以全部记住的。那些易混知识点往往是命题老师干扰考生的着力点,只凭机械记忆,你能分得清吗?比如语文的默写中的理解性默写和情境性默写,必须要在记忆的前提下,理解文句后才能选择。

因此,我们要重视练习的过程。主要是思路和答题的规范;对于语言学科(语文、外语)需要日积月累,形成语感;对于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要注意思路的严谨、表述的科学简明;对于文科(政治、历史、地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误区六:重练习轻反思

一些学生盲目的练习,大量做题,不注意总结与反思,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尤其是理科学生,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练习了是否就能灵活运用了,是否就掌握了呢?难怪很多学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付出的不能与回报成正比呢,甚至我付出的越多,成绩反而有下滑的趋势。

做题时一定要与教材相结合,要思考从一道题中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和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学会归纳、整理、举一反三。对于试题,要进行筛选,选取像高考真题那样的有价值的试题进行演练。

误区七:重自己轻老师

老师在本学科上比绝大多数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具有丰富的备考经验。教师要告诫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切忌我行我素,上课不认真听讲,自认为多做题,用复习资料代替教材甚至代替老师的做法,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对于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特别是遇到难题,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还不能解答时,要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并不断地反思,增强语感,力争有所提高。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要一味地惟老师之命是从。我们要在思想上敢于同老师碰撞,在学习方法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语文学科的作文,尽管不限文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近几年回到以往严格的议论文时代也是不可能的。考生可以有意识地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或是自己擅长的文体。

总之,我们要克服备考中拔苗助长式的冒进做法,以平常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备考,才能在高考赛场上笑到最后。

Tags:高三,学子,对话,之五,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