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路培琦老师谈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日期:2007-11-10 09:39 阅读:
 

【按】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常州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于2004726日至30日举办了为期5天的江苏省小学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组成员、苏教版科学教材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应邀为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的学术报告,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现应广大科学老师的要求,根据报告录音整理,以供广大同仁共享。

有的老师认为,来听的报告总是什么专家的、特级的报告,但我对这些看得很淡,专家类、特级类的报告都是说给那些官员们听的,不是给咱们听的。因为这些官员希望搞点专家、搞点更高级的东西来,我只是创造机会出来转转,与大家见见面,和大家互相聊聊,共同探讨探讨新课程问题。

特级特级,我的理解是心里面特别着急,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教育的低下程度感到特别着急,跟发达国家相比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的事情,差距太大,如果大家有机会出去走走,到国外去看一看,人家的那种教育理念,我这辈子赶不上了,你们这辈子也够呛,我们很多方面还处在高理想的策划阶段,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落实到孩子身上,差得远了。我们刚刚编出的这套书,其实是这次教育新工程的开端,或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真正想把这本教材修改得更好一点,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很好的方案,那么老师们拿着这本本子真正地把孩子教好,那还不知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们是希望朝着这方面去努力。专家不敢担,不敢承受。如果要理解这专家也行,就是专门教这自然的一家,一辈子教自然,没教别的,光教这个。前阵子我看了一个电视采访,说梅花专家,别的花一概不讲,专讲梅花,只研究梅花。只研究苍蝇的就是苍蝇专家,就有人这样说,据说,澳大利亚的苍蝇只吃蜂蜜,不吃脏东西,所以苍蝇不传染病,为什么呢?传染疾病、吃脏东西的苍蝇一代一代都死掉了,没有脏东西可吃了,没有那种生存环境,没有那些腐烂的脏东西,这些苍蝇就一代一代地死了,吃蜂蜜的苍蝇倒都活下来了,不知是自然规律还是人工手段,反正是人家的苍蝇不传染病,说明人家的生活环境洁净到何种程度了。到我们天津去看看,不少街道都是臭哄哄的,那苍蝇围着你飞,但上面检查卫生时,检查员到厕所一看,一个苍蝇都没有,就问管理员是什么原因,管理员说,现在是开饭时间,苍蝇都到饭厅去了。哦!这会苍蝇都在饭厅,待会又得回厕所这儿来。走到饭厅一开门,嗡,苍蝇把他推出来了。一点都不过分,到农村去看看,去厕所下不了脚,那里人说,找厕所不要用眼睛,要用鼻子,当然这是笑话。我是比较凭老印象的、专门教自然的、特别着急的一个教师,弄了这个桂冠。这次蔡(正秋)老师给我出的这个题目,是逼着我做文章,我又得动脑筋了。

关于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我也考虑了一些,新课程出来以后,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你们正处在这个年代,有机遇,就似80年、81年那时代的我的情形。那时,我参加了刘默耕主持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自然教材分析,我就作为他的试教教师,当时他没要求我参加教材分析,他有什么想法,写了一课寄给我,我在家呢,就按他给我的思路和课给他上,上完以后我就把我怎么上的,怎样怎样写封信寄给他,有时他也来天津听我的课,像《植物的果实》他就来听了我的课,那堂课就搞了我第一堂录像课,后来全国传开来了,各地在放,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不知大家看到没有。那时刘默耕来听我的课,我就让孩子从家中带些果实来,上课要用。上课了,有的孩子把胡萝卜带来了,有的孩子却说:“胡萝卜不是果实,为什么还能带呀?”他们争论起来了。我上课比较自由,孩子不拘束,我就说,这问题呆一会再说,我就按我备的课上下去,因为刘默耕在下面听我的课。下课后,刘老师对我说,胡萝卜的讨论多好呀!我说我怕乱了,我怕驾驭不了我的课。他说,你驾驭得很好,可你是三言两语把孩子们压下去了。关键是你如何去驾驭课堂,如何引导孩子去思维。他既然对胡萝卜这个问题感兴趣,你就让他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你不是研究果实吗,它到底是不是果实,各抒己见,这不是很好吗?气氛多好,却被你压下去了,说明你脑子里还是那些老套,传授知识,向孩子灌输你的备课教案。当时(上海)李子平老师上的那堂课,搭纸桥,研究承受力的,孩子充分动手呀,讨论呀,研究呀,交流呀,使我很受启发,我通过刘老师对我的指导,转变为我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是改革自然教学的关键》,我就带着它到沈阳开的研讨会上去讲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和教学体会。现在你们也正处在课程改革交替转变的时期。那时我正好赶上了那趟车,天津一共有四位教师参加了那次改革,其中两位评上了特级,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没坚持下去,我一直坚持下来了。从那个时候起,我把我的主要精力,把我的主要兴趣,由动手制作呀,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呀转到对课程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来,也就是说我1960年开始工作,到1980年,那20年稀里糊涂地过来了,那课也上得稀里糊涂的,当然,不能说上得太差了,那时我毕竟也是中心组的成员了,也要给他们做些示范课、研讨课什么的,但教学思想内容上还是停在传授知识上,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记忆,我还敢问问。今天上午放的《玩注射器》那堂课的录像,大家看看,我还是舍不得那传授知识,还让学生多念几遍,这些东西,痕迹是重的,其实这些做法在新课程中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在知识传授这块上,现在看来应该有所扭转,转到引领孩子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的研究,对科学方法的、过程的理解。

一、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矛盾。

我听了各地的一些课,发现这个矛盾仍然是当今教学思想转变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传统教学观中,课本在我们教师大脑中份量很重,离开了课本就不会教,课本上写的他不敢不教,上面来检查也是拿着课本检查,出题目也是照着课本出。其实课本,现在说只是教材,它只是一个媒介,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资源,与其它国家相比较,他们没有这种东西,人家不花钱买这个,书由学校提供,一批学生用过了就放在学校,下一批接着用,什么时候用烂了什么时候就换,但要求学生爱护书,在自己手里时不许破,不许撕烂,不许怎么怎么的,这书还要往下流传好多年,那才叫课本。而我们的国情不同,国家规定你必须出这本书,出了书就要向学生要钱,这个矛盾非常尖锐,怎么解决?解决不了,不向老百姓口袋里掏钱,那我们国家怎么办?我们说所谓的义务教育是你有掏钱的义务,你不掏钱不行,你不掏钱你上不了学,所以就这教材的问题和大家说说,交个底,不要把它神秘化了。我把教材的编写情况向大家说一下,这本书出来是那么的不容易,那么仓促。教育部要我们三个月编出两本书,这是有史以来破天荒的。编写之前,我们请教了台湾的专家,台湾是半年编一本书,人家都是专家、教授、一线的教师组合而成,正规的,真下功夫。人家有钱、有人,专门研究,整天研究编写课本,我们这批人都是业余的,除了我之外,其他作者都有自已繁忙的工作,而且对我们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还都没研究透,不知道现在的科学课就是原来的自然课,本质上没变,它就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课。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不能割断了看,自然也好,科学也好,本质上没变,但我们在理念上有了提高,有了发展,不发展就会停留在原地了。我们要有发展的观点,要有发展阶段的观点,要用这种观点去看我们这种课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掌握原来的课与现在课的关系,以及相同与不同,就像这课本中,经常要比较相同与不同,这本教材我们编的时候非常吃力,不能编成原来的自然课,否则你就没有前进,课程改革也就体现不出来,它还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课,孩子的理解程度,操作能力,各方面水平还处在他那个年龄段,没变,所有一系列新问题、新理念怎样物化到课本上来,变成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活动,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多难哪。可时间短了,三个月编两本书,准备工作都没做呢,怎么来得及呀,这也算我国的一个特色了。尽管这样,书还是出来了,我们自已觉得大方向是对的,有什么问题以后再修订。里面有很多好课,好的活动。从使用情况反馈来看,还是可以的,得到了肯定,心里有些安慰了。我认为,你拿了这本书后,觉得怎样好教你就怎样教,当然你首先要对书理解,就像昨天那节课,那节课重点不在研究乒乓球,而是通过对乒乓球的研究,告诉孩子们如何搜集证据,证明搜集到的数据是对的,这是重点。你对我们这套教材熟悉了,你不用乒乓球,而用玻璃球什么的,都行,你用更简易的,更方便的活动去达到同一目的,那多好!这就是不按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教了。不按教材教,但你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意图,教材要达到的目标如何确定,重点往哪儿去。我们拿到教材,不管是谁编的,你自己的也行,你一定要掌握教材的意图,对孩子的科学素养要怎样培养,让他的各方面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现在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前那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做法有些是对的,有些是不正确的,它完全排斥了教师的作用。真正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开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可取的,但也要以学生的基础来定,在这一基础上来决定你的教学,决定你的活动如何来指导,指导的多或少也是以学生的基础来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不要教教材的理论依据。为什么你非要按课本教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各地的学生毕竟有差异,你就是按课本教了,也不可能教出同样的效果来!自主学习不是你说自主了就会自主的,学生就会做了,你应该从他不会自主,慢慢到会点自主,再到自主,也就是由扶到放的过程。从扶到放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是有阶梯的,地区、学校、教师之间都有差异,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小学里面教科学主要不是教知识,主要是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教孩子怎样去表达他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果,这是教孩子的本意。教孩子科学地思考问题,科学地做事情,而不是教那些知识,教知识是中学以后的事。小学里主要不是教知识,当然也不能没有知识。只是眼睛不要死盯着知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做,过程怎样,要注意些什么,孩子要掌握什么,重点要放在这儿,注重过程和体验。有些知识光看书本什么的并不算知道了,有的要亲身体验了才能真正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让孩子亲身去经历的原因。所以重点不在结论上,而在孩子的体验过程上。从这一点上讲,教材上表达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好好去处理。你有什么好的活动,好的课,好的建议可以反馈给我们,下次修订时,好的话就加进去。所以大家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也不要把你的教学建立在假装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基础上,那样做没有意义。这种教学一点作用都没有,浪费孩子的生命。你要找准孩子的生长点或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准让他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那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找一些话题,搞一些活动,让他去研究,他绝对有兴趣。对科学的兴趣不单是玩,重要的是在玩中弄个究竟,到底这是怎么回事,驱动着他去研究,去想,去做。这种兴趣是一种求知欲,并不是表面上那种花哨的浅薄的兴趣。我们上的课要实实在在的,不要有那些花哨的东西,研究就是研究,让学生有那种我不知道却非要把它弄清楚的欲望,教师就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此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套教材,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去教,而用教材去教时,重点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发展上,而不是放在你要教的书本上。书本只是为你所用。

二、探究与时空的矛盾。

真正要完成一个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开始,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操作,到验证汇报,得出结论。全过程要在40分钟之内完成有点悬,简单的实验还好,有点难度的一节课上不下来。有时候要两节课才能完成一个探究过程。但也不要求你每个环节都精雕细刻,有的地方你可以简单处理,要有详有略。这样就紧缩了探究的时间,重点就放在你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了,这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问题集中,活动可以充分展开。如果一节课两重点,坏了,你忙不过来,有所取就有所舍。开展活动要工具,所需材料缺少的话,我们可以从身边收集,只要对教学有用就行。只要动脑去想,去创造,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够用就行。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动脑筋为要开展的活动准备材料。上课教案简练就行,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就好了,上课时会出现什么问题你也不完全知道,都要你随机处理。

三、教与不教的矛盾。

我们在课堂上,该教的要教,从教到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你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他们就会自己去学习知识了,就会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了,那样就用不着你教了。达到不教的境界,就是让孩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这种自主式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培养,慢慢地教给学生,他学会了学习以后,你就用不着教了。所以必要的教是不可少的,特别是三年级一上来,你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根据问题提出假设,那要做实验又该怎么办呢?你就要为他们提供阶梯,提出注意点什么的,怎样做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可信的结果?你要引导着他去做。慢慢地他会做了,那你就慢慢地不用去教了。所以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需要从扶到放,是一个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到了初中后,独立自主性强了,老师提出了问题,交待了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做就行了。而小学生不行,要有一个扶的过程,从引导性探究到指导性探究,再过渡到自主性探究。引导性探究是比较低级的,就是我做给你们看,你们照着做就行了,你要比划给他们看,让他们看明白了,这叫引导性。指导性探究呢,你在后方,你指给他们朝这个方向去做,提出指导性意见和要求,让他们去做吧,这叫指导性。引导性是你在前他们在后,指导性是你在后他们在前。自主性探究,你就得大放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独立让他们去研究。给他们余地,通过自主研究得出结论,写一份实验报告。在上课时,该指导的还是要指导,该教的还是要教,也必须教。特别是在他们没有基础的时候一定要教。不然做什么事都拜拜了。所以你该教的一定要教,但不要教的你也一定不要教。特别是结论那部分,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得出来,不要从你嘴里告诉他。这就要看老师的功底了。你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朝着你想要的目标发展,最后他必然说出你想要的结论。那怕他表达得不十分准确也行,讲出意思就好了,然后你再告诉他用哪个词好,更完整、更正确。你不要怕讲知识,怕教多了,主要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而不是单纯地去讲这个知识。关键就在这。当然我们反对以讲知识为中心,但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指导的地方还是要去指导,有时候少一句都不行。你做之前不说,做的时候他肯定出毛病,所以教与不教这个矛盾你一定要处理好。上课时该教的你只管教,不要怕有传授知识的嫌疑;该放手时你就大放手,什么都不要说,让他自己去做。指导我教学的主要思想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知识越多越好,有什么害怕的?特别是操作性知识,注意事项,有时候你一定要教。

四、对科学和科学知识的理解之间的矛盾。

过去的自然教学太注重知识性的教学,是对某一个规律、某一个定律、某一个概念的理解,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派系,而忽略了对整个科学本质的理解,这是过去自然课最薄弱的部分。不是他掌握了科学知识就对科学是怎么回事就理解了,这是两回事。比方说,让孩子学会提问题,学会进行假设,学会收集证据,学会自己去得出结论来,让他学会这些东西,目的是他自己遇到问题后会用这种思路、这样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他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很多我们现在预料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你教不到的,你只有教他方法,教他经历这个过程,教他对科学的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方式,然后他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工作上的问题,他知道要怎样去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怎样科学地生活和工作。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吗?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点。我们进行的是全民族的教育,是面向每个公民的教育。我们的科学是面向每一个人的,目标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科学家,而是他能够科学地生活,生活得更好,更科学。要提高全民族的素养,不是知道得越多、知识越多才好,而是对科学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理解,这些都有待提高。现在我们强调的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比如说,像科学家准确无误地做研究,所得到的科学知识在将来一样有改变的可能,有吗?有。有4种说法:(1)是的,有可能,因为根据新的观察、新的数据会对旧的进行取代或修改;(2)是的,肯定这种说法,因为后来的科学家会对已有的观察事实进行重新的定义与提示,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与原来的结论可能有所不同;(3)因为科学的进步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新的的知识在增加,而旧的没有增加;(4)对新的证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已有知识的修正,并不是彻底推翻。对科学的本质来说,科学有没有想象?有,其实是有想象的。特别是科学发现。比如说,原子结构是根据太阳系结构类比来的,实际是想象加进去的,先提出原子内部结构的假说,然后再进行研究,得出原子的内部结构。科学是客观事实还是你对它的解释?任何科学结论、定义、规律、公式,都是你对客观事物的解释,头脑加工的结果,它不是客观事实。比如太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你做出的模型,是对它的解释,是你头脑中对它加工的结果。所以科学是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它不是绝对真理,这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是双刃剑,有的是好的,有的有负面,特别是科学技术与技术之间。就这些对整个科学本质的彻底理解和认识,成为我们现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所以现在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在涉及到的、具体的科学知识上,而更要注重那些对科学的理解上。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等,都才是对科学的理解。

五、质量与评估之间的矛盾。

包括对学校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一节课的评价,怎样是一节好课?怎样是一个好学生?新课程对它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觉得,对学习质量的考查,可以不考你知识,而考你对科学是怎么理解的。给你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自己独立去研究出来;给你一个课题,你分小组去研究,最后把你的研究报告写出来;考查你对科学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会不会提出进行科学研究有效的问题,并对它进行假设,对假设作出一些合理的解释;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如何着手;实验要怎样去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等。出的试卷也可从这方面去考虑。当然还有一个如何应付领导的问题。我们有的领导脑子还没转过弯来,还停留在追求分数上,这就看你怎么说服他,感动他,让他感到我们的“乱哄哄”的课就是好课。这个质量与评估之间的矛盾,我还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大家边工作、边研究,可作为课题来做。

六、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教学实践的脱节

我们现在是让鞭子抽着往前跑呀,理论研究跟不上来,虽然现在象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许多我们这样的所谓的科学教育专家,但其实真正与教学有关联的是少之又少。你们要擦亮眼睛,看看哪些是真理论,哪些是假的。你要学习真的,并吸收过来,成为自己的理论,所以你们要认真开展理论学习研究,不要做死的教书匠,要用教学理论研究带动你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不要说科学,写科学,要做科学。论文是干出来的。做一线教师的应重视做科学理论研究。

Tags:培琦,老师,谈新,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