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精细化背后的推动力

日期:2007-5-8 18:59 阅读:
对于中小学管理,是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形式,精细化管理是否适合教育领域?在引入学校的过程中是全部照搬,还是部分借鉴?精细化是否意味着拒绝人性化?自2003年起,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教委着手中小学的精细化管理实践。两年来,管理进行得如何?实践的效果怎样?带着疑问,记者日前走访了该镇的8所中小学。——编者

  走在敬仲镇的几所学校里,最明显的感受是,校园文化别具一格: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学生着装统一规范,学生宿舍干净整洁,每块墙壁都在“说话”,每个雕塑均有着特别的涵义,每位师生都是一脸的阳光。虽然没有气派的大楼、大片的绿地、讲究的设施,但布局却十分和谐,透露出山东人的古朴与实在。如此井井有条的学校管理,让人不禁想起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管仲。

  校园因精细化而和谐

  敬仲一中的篮球场边,挂着一个白色小牌:卫生责任人初三(1)班崔清晨,班主任郑海云。对于这个差事,崔清晨可谓欣然受命:这里的卫生打扫结束之后,他还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因为“近水楼台”的便利,在最近举行的区篮球比赛上,他和徐建峰、寇鹏飞等几个同学还打进了前三。实际上,班里的同学都有一块“责任田”,他们在精心照料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为我所用”。

  “以前,卫生都是由班级轮流负责打扫。但是总有粗心的学生,要么忘了,要么胡乱扫一气,以致校园环境不那么令人满意。”敬仲一中校长李太安告诉记者,作为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卫生落实到个人后,学生会将责任区看成自己的家。经常去看看,收拾一下,不仅有利于卫生的长期保持,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事事有人管,事事才有人做。在敬仲一中,类似卫生负责之类的制度还有很多,像宿舍长汇报制度、教师跑操制度、着装管理制度,等等。例如,在着装上,学生做课间操时戴白手套,整齐划一,横竖成行。为便于交流,每位教师都佩戴胸牌,上面有姓名、职位、任教学科等信息。在考勤方面,班级有考勤员,如果哪位同学没来上课,考勤员必须及时上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敬仲镇中心小学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古诗配画,既装点了校园,也透射出优美的意境,学生则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染中,个个都有点儿诗人气质,随口能背出不少诗歌,给来校参观的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敬仲中心小学校长徐福民说:“几年来从我校毕业的学生人均背诗300首,最多的达500首,这为学生的中学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敬仲镇教委主任熊士英看来,教育办得好不好,不是看领导,而是看当地的老百姓是否满意。但是,什么样的管理才能让人满意?这就需要制订大的总体目标和精细的分项目标,使学校具备较好的硬件设施,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说,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从细节入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特别是在后勤和总务方面。通过规范细节,使师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本着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敬仲镇教委首先致力于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目标,即把这些大目标分解成小部分,如让每盏电灯都能亮,让每台风扇都能转,让每块玻璃都不破,让每块瓷板都完好,让每个厕所都洁净,让每间教室都明亮,等等。通过做好细节工作,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教学因精细化而精彩

  上课时间还没到,所有的上课老师都已经站在教室门口,整理一下着装,理一理思路,酝酿一下情绪。铃声一响,教师便立刻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步入学习的情境。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少了维持秩序的程序,课堂更有效率了,学习效果更好了。作为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候课”已经成为敬仲镇所有学校教师的教学习惯。

  据敬仲二中校长王志同介绍,教学管理精细化主要是教学常规的精细化,包括教师基本功、三字一画、备课、作业批改等。在他看来,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是过于严格,而是过于宽松了。一些教师之所以基本功不过关,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外在监督和内在激励机制。而实行教学上的精细化管理,对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如何备课等具体教学环节提出要求,无论是对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还是年长教师改变传统观念,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这对课程改革也起着推动作用,因为新课改理念提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老师的素质不过关,这一切都无从谈及。

  在敬仲二中,记者听了一节初三物理课《简单机械》。主讲老师闫纪钊在授课过程中,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学生学习兴致非常高,因为激发得当,他们还有不少创造性发挥。闫纪钊告诉记者,课该怎么备、怎么讲,哪些地方要遵从教案,哪些地方可以有所发挥,即体现一定的个性化,学校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譬如,对于学科知识的关键点、重要内容等,在小组学习或集体备课时,均有所强调,这对教师的成长帮助很大,非常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精细化管理首先体现的是规范化,而规范化带来的则是高效率。这里的高效率不仅指总务管理的高效率,还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教科研等在内的高效率。”熊士英说,如果说总务、后勤等方面的精细化是为了创造育人环境,那么教学上的精细化则是为了知识育人,而这对于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另外,教学精细化还表现在为教学服务上,即从内在制度层面上,构建一种管理的快速反应体系,对管理中出现的较复杂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妥善解决。例如有一次,敬仲二中某班的网络出现了故障,会影响到下午的信息技术课,班主任把这一问题报告了教导处后,教导主任立即通知学校微机管理员,并限时修好,否则要向教导处说明原因。结果,微机管理员中午只用10分钟就使网络恢复了正常,确保了下午的信息技术课。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上的精细化不仅节约了投入成本,而且增强了师生的责任意识,无形中促成其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一种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而一旦所有的日常管理都成为自主习惯,自然就减少了非制度化管理所必需的人为监控,这无疑从根本上节约了学校的资源。

  管理层次因精细化而提升

  对于中小学管理,是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形式,精细化管理是否适合教育领域?在引入学校的过程中是全部照搬,还是部分借鉴?精细化是否意味着拒绝人性化?敬仲镇教委对此进行了探索。

  熊士英告诉记者,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之初,敬仲镇教委曾提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每节课讲授的时间,中学不能超过25分钟,小学不能超过20分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规定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因为教无定法,课堂讲授时间的长短应视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不能一刀切。于是,镇教委及时地做出矫正:对于一些教学方法,只做提倡,而不做硬性的规定。

  与企业管理不同,学校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是以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前提的管理活动。在学校管理中,哪些可以精细化,哪些需要人性化,需要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精细化意味着刚性,而人性化则意味着柔性,这二者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似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精细化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熊士英认为,治乱必用重典,在制度建立之初,在一定程度上,人性化应服从制度化,此时若过分考虑人性化,精细化的制度有可能根本无法建立起来,树立其应有的权威。精细化在实施之初,更多的是一种规范与引导。久而久之,约束之下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这时精细化管理的成本会降低,管理效率就会提高,此时人性化管理就应该日益彰显。目前,该镇正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阶段性总结,从校干到教师,人人写出总结体会,镇教委将择优分项编辑成册。

  “精细化管理看上去很繁琐,对老师和学生要求得更高、更严,但从长远看却节省了师生的时间。”熊士英告诉记者,“需要指出的是,精细化管理并不是管理的最终目标,不过是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延续。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性化管理,毕竟具有个性才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才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精细化管理中,熊士英认为,“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目前,敬仲镇的8所中小学,其中两所中学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5所小学被评为淄博市规范化学校,1所小学被评为临淄区规范化学校。实现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精细化管理。但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使每个学校都具有个性,仅仅出台一些制度还不够,要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师生的创造性。而实现这个目标,依然离不开精细化。

   《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12日第5
Tags:精细化,后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