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谈教育评价改革和“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本报记者 梁杰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那么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 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以及不久前刚刚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的“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负责人董奇教授。 记者: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董奇:我国目前进行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实现,不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综合国力及其在21世纪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这些新要求必须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变为学校的管理。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就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拟在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推出“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日前我们首先推出了“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记者: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董奇: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起点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在达到终点时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可以引导个体(即被评者)的行为,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现象。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 董奇:评价虽可分为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新课程改革与我们更关注的是发展性评价,即如何通过评价使教师、学生达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判断甚至公布谁好谁不好。没有过程性评价,就难以达到高质量的结果;过程把握好了,最后结果一定质量高。 记者:为了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您认为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什么? 董奇:应该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 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和生力军,课程和教材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大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但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他们应当得到专门的支持和充分帮助。课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是每日每时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不仅仅需要获得一般观念、理论甚至一般方法的介绍,更需要结合实际的分析、研讨;对教师,不仅仅需要通过一次、几次的集中培训,而且需要持续、经常、过程性的培训。教师还需要有获取有针对性的知识、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与沟通的经常性渠道。而目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上没有持续性,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之间各种交流渠道不畅,教师们面临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得不到分享、缺乏展示和激励的机会。特别是对教育评价而言,由于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和难度,教师更是缺乏系统的培训、经验的交流与问题的研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在专家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建构沟通的桥梁,让教师得到专门、及时、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记者:其实,新课程实施以来,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比较重视教师的培训,为什么这样的培训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董奇:确实,新课程实施以来,各部门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确实是比较重视的,但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问题。目前采用的面对面培训、分阶段式的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与现有培训力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有培训力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二,教师获得的培训常常是分散而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第三,培训内容常常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第四,常常缺少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第五,教师缺乏专门外出培训的时间,培训成本很高,这种成本包括经济、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的成本。第六,这样的培训其质量和水平不一。面对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对教师培训的形式进行创新。应该对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利用和整合全国最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让通过精选的有用信息及时得到传播,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主渠道。 记者: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 董奇: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导致变化,这种变化既应体现在教师观念的转变与知识的增长上,更应体现在教师行为的转变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上。所有这些变化都有赖于教师的自觉性、创造性,有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不断调整自我。只有在教师所在学校逐步通过校本教研、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才可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比较、交流、改进,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以及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的过渡。此外,只有通过校本教研,才能真正使教师培训符合各校不同的差异。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你们最近推出的“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有什么具体措施? 董奇:“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采取“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培训途径,以校本教研为引导,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所谓“天网”是指通过专用卫星频道,提供系列培训、拓展性专题讲座以及各实验学校开展评价改革的工作动态、优秀经验等专题介绍。所谓“地网”是指通过网络为培训提供互动化的学习、沟通和交流平台。所谓“人网”是指组织面对面的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和现场观摩等活动,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此外还采用电话咨询等方式及时对学校的要求与疑问进行反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还将和各种媒体合作,及时报道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总之,“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将通过各种途径为实验学校、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导,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掌握科学、有效、简捷的评价方法,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持续性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目标。 相关链接:“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举办的,旨在将高校的科研优势、师资优势、信息优势、组织协同优势直接服务于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通过卫星、网络和面对面的培训等多种方式,传播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校本教研的途径,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该工程的基本思想是:(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共同发展;(2)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的不同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育行为的转变;(3)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指导学校、教师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4)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指导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解决学校存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5)建立一批实验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Tags: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创新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