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让课改远离“浮躁”

日期:2005-12-9 15:13 作者:lqm 阅读:

宜中高一数学备课组新课改学习交流材料

让课改远离“浮躁”

——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新近进入或不久就要进入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他们到底有多少有效的准备?我们无法把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现如今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对此,笔者想谈几点反思与感悟

     一、别让课堂变“客堂”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得益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因素呢?

     的确,“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学生更是“活;”了,老师们决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生怕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视为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只能是“客客气气、忍气吞声”了。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学生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的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正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千万别让课堂变“客堂”!

    二、迁就、过分的“表扬”要不得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但是,表扬、鼓励是不是就多多益善?事实上,不分"青红皂白",一堂课充斥着表扬和鼓励,一味地表扬、鼓励就失去其意义了。表扬、鼓励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把它时刻挂在嘴边,是不是太廉价了。不能为了表扬、鼓励而去表扬、鼓励。遗憾的是,这样的表扬、鼓励,人们可以经常见到。我们看到,在不同地区的小学课堂上,上演着同样一种表扬的情景:某一学生回答问题了,其他同学齐声拍掌若干下,做出整齐的手势,同时高呼"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到底有多少作用!是的,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为主不等于只能这样。不能“动辄表扬”,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用不着把表扬、鼓励的话语时刻挂在嘴边,其实,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关爱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和鼓励常常更加充满感情,起到更好的作用。表扬、鼓励是一种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而廉价的、笼统的、不着边际的表扬、鼓励尽管比动辄批评、训斥不知好过多少倍,但仍然是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的。

    三、“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不可取

     确实,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够重视的,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明显和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二是总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当然应该学会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但网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径,不可取代其他途径,很多时候从其他途径(书籍报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说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不具备网上搜集这个条件,即使具备也不能完全依赖它,何必非得赶这个时髦呢;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该重在使学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识,形成这种习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通过什么方式搜集,怎样有效地搜集,怎样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

     四、不能做“面子工程”

     实施新课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才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实施新课程,应该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之,不成熟、有缺陷不可怕。遗憾的是,如果我们留意的话不难见到这种情形:新课程的实施成了一项“面子工程”,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表明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了。于是,公开教学是“新课程”,极力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平时上课就不“新课程”了,就“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了”,学生就不“乱说乱动”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束了,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重点”。有的学校,今天有人来参观听课提供一节“课改课”,明天有人来听课还是同样内容的课,总有几个经得起“推敲”的保留节目供人观赏。我们知道,新教材的叙述方式有很大变化,试图摒弃那种学科压缩饼干式的编写方式,着力体现一定的探究、发现、实验内容,这样,系统性、逻辑性似乎不那么强了,于是,有教师用了“新教材”,不忘“旧教材”,新课本的空处写下密密麻麻的补充材料——都是过去课本或教参上的东西,一节课不让学生明确地记住个“一、二、三”来就觉得没有完成任务,就觉得对不起学生似的。

 

Tags:课改,远离,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