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冷眼”看课改

日期:2005-11-23 13:40 作者:CSDR 阅读:

“冷眼”看课改

重庆市万州区凉水初中:郑莉

在各地课程改革热潮地推动下,课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颇为振奋。然而,纵观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仔细解读课改理论,深入领会课改思想,全面分析课改精神,认真体会课改实践,却发现在取得丰硕的课改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得课程改革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让人倍感困惑,亦为担忧。在此,笔者想就课程改革谈点愚见。

一、    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尽管当前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其实,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其中可谓阻力重重:

 1、传统教育思想与课改的矛盾。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平等的身份、灵活的教法进入课堂。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放不下自身的架子,无法抛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或者一味惯切的“黄荆棍子出好人”的理论,往往无法在教学中实现改革和创新。也更有一些“经验主义者”,自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因此,诸如:“哎,现在的年轻人呐,也不谦虚,喜欢自己搞什么创新,我们革命的那几年也不知你在干啥呀?”、“咳,现在的社会呀,什么都变了,连上课都成了一锅粥”。之类的感叹屡“闻”不鲜。这就无形之中为课程改革带来了舆论上的阻力。

2、不均等的教学资源对课改的阻碍。

富足的教学资源——教学硬件和软件是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中往往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必须善于学习和创新,必须多才多艺,有较强的素质。然而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师资不足。而对于教师自身发展的后续工作跟不上。教师自身尚不能发展,又怎能发展学生呢?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学校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学生和教师想改也无法改,那就更不用说有些时候在教学中还需要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了。因此,课程改革,在一些农村学校和边远地区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3、实施者在过程中遇难而退。
     
课程改革,本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改的艰巨性的认识,缺少挑战困难的思想和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课改的探索与思考,于是便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则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改尝试与实践之后,正当课改在向纵深发展时,便戛然而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课改半路夭折,不能再深入下去。

4、固定的考核制度对课改的束缚。

    长时间以来,几乎所有学校都只为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一切为分数服务,教师为分数而教书,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而且严重阻碍了课改的实施、推行与发展。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传统考试制度与课改的对立。

课程改革是本着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活动。因而,教师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态,灵活的方法,新颖的形式、渊博的知识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以便启迪、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然而,一些教师和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冲击,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航之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课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依然是灌输知识,讲练题型,遨游于题海的老一套。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不但不能培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反倒局限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除却以上影响课改的因素和现象外,还有很多令人不解和担忧问题与现象,因此,要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认真审视诸如此类的问题,从中寻找课改的出路,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    课程改革怪象百出。

回首走过的课改历程,的确有一些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有点过火之嫌。

1、教学中一味肯定。

课程改革中的新课堂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然而,很多人或许是有所误解,将鼓励当作是课程改革的唯一手段,这或许有一点偏激。

笔者曾有幸目睹了一次大师级的观摩课,这位精力充沛的大师激情昂扬的上了一堂异常活跃的观摩课,课堂上,大师始终抓住鼓掌这一诀窍,大势给予同学肯定和鼓励:提了问题没人回答时,请大家鼓励鼓励;回答正确了请大家鼓励一下;某同学答问声音小了,请给予鼓励;答错了勇气可佳,掌声鼓励……一堂课下来,掌声达十几次之多,大有“余音绕耳,三日不决”之势。一个观摩的老师说道:掌声太多了吧。而另一个却说道:赏识教育嘛。在接下来的权威人士点评道:这堂课气氛非常活跃,同学积极参与,尤其可贵的是至始至终体现了赏识教育的精神,用掌声给同学信心……听罢真有一点莫名其妙。然而,对与同学的回答,教师始终是在肯定,即便答错了,其勇气可嘉。如果学生说“1+1=3”,不知教师是否也说学生有创新意识。课程改革就是不分青红皂白肯定与鼓励吗?应该不会吧。

2、教学中急于标新。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因此在课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课改问题这三者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急于标新立异,以至故弄炫虚,结果,只能将课改引向歧路。比如有位教师为了“创新”,在教学中放了很多影片和音乐,使得一堂语文课几乎变成了音乐欣赏课。这或许有所偏颇。

3、教学中惯于“模仿”。

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喜欢拣便宜,便将别人的课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时代,许多人便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不经思考与修改,全盘复制,这样并不利于课改的发展。

如此种种,课改中的不成熟“经验”和异类现象实为不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课改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它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却是势在必行。那么,要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地按计划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寻求恰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及业务学习。

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改工作者缺乏理论的指导,理论的模糊往往会导致实践的盲目与偏差,加上自身素质和水平的限制,从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做一些无效劳动的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进行课改理论的培训以及业务能力的学习的力度,以便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2、加强教师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与协作。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其实,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毕竟都是有限的,况且“术业有专攻”呢?因此,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必须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首先是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其次是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联系与协作;第三是注重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参与课改,联合攻关,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从中总结一些经验,甚至形成理论性的东西。这样就能改变以往“狭隘的经验主义”以及“坐井观天”局限,从而推动课改革向纵深发展。
    3
、建立科学的教训评价体系。

课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课改没能落到实处,究起原因就在于目前对于教师课改成果的衡量,依旧局限于学生的分数,中考、高考的上线人数。这样,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往往名为课教改实验,但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于是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加班加点,又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而学生呢,就沉浮于题海之中,又有何那里来培养呢?
      
因此,改革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改革与当前课程改革不适应的考试制度;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这必将大大减轻教师、学校的压力,实则减小了课改的阻力,势必促进客观的快速发展。

不过,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影响课改因素诸多,阻力巨大。因此,须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教师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和探索;有关部门应做好相关工作,为课改工作者提供条件,积极支持课改,使教师能安心于课改,无后顾之忧。这将对课改不无裨益。

Tags:冷眼,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