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日期:2005-9-10 15:47 阅读: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浙江省奉化中学  吴孟冠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赋予了新世纪教师新的历史使命,而在教学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也必将发生一场传统与现实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激烈碰撞。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理念、行为必须有一个切实的转变。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转变角色,成功地落实新课标精神呢?对此,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我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一份留意和教学思考。下面我就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行为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来谈几点探索与实践:

1、立足课程标准,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倡导教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增删,让课程结构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例如在上《我的家在哪里》这一课时,在抓住“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的三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两个教学目标后,我对内容选择和编排上作了适当调整。初一新生来自几所不同的小学,所以在上新课之前,我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来画一张从中学到小学的地图,使毕业于其他小学的同学能按他画的地图,找到他的毕业学校。等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

上课时,我有目的挑选了几组同学的画,投影出来,让学生先自己介绍,再让其他学生比较异同。由于第一组学生画的地图大小不一样,用尺量得的图上距离不一样,对此我提出问题:“同样的起点与目的地,为什么在一张图上近,而在另一张图上远呢?”从而引出“比例尺”这一要素。第二组选择的是校门的方位画得不同的图,有的是向下的,有的是向上的,有的是向左的,有的是向右的,于是又提出问题:“我们学校校门只有一个,所以方向也只有一个,为什么画出来的方向会不一样呢?” 从而引出了“方向”这一要素。第三组选择的是没有任何图示说明的图,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很难解释清楚,于是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虽然刚才那位同学讲了在哪里转弯,再到哪里等等,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听过的同学脑子里还是不清晰,真的按图能找到目的地吗?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怎样呢?” 于是就引出了图例与注记的要素。这样一来,学生记得牢、印象深。课后,可以让学生去画一幅学校的平面图,来进一步落实相关知识和技能。

类似的例子可能还有很多,如“傍水而居”可选择宁波来讲,因为许多同学都生活在宁波地区,这样就更贴近学生生活了。

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可探究性的内容,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设法鼓励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随波逐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有关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们回忆小学学过的寓言《南辕北辙》,然后提出:“这个车夫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请说出你的理由。”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我再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方向,以及七大洲、四大洋。

所以说,课标外松内紧的结构和看似粗线条的表述方式,暗含了对基层教师的信任和厚望,“教什么” 由教师自己决定,使教师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留有很大的余地,引领教师放开手脚,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开发好课程资源,成为一个学生学习“菜单” 的提供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真正体现新教材“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2、营造师生关系的亮点——赏识性教育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居高临下”向“平等交往”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领导地位,因而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而新课程标准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教师式的学生”取代了教师的学生,“学生式的教师”取代了学生的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交往,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逐步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形成融洽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来更多地赏识我们的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行为转变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显然它是非常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用赏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变我能把你教好为我相信你能学好。在教师教学行为上表现为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一种期盼、一种等待,而不是一种冷漠、一种苛责。真诚地善待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关注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资源开发的一种渠道,也是培养学业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好方法。教育实际上就是师生共享着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共享着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在分享中允许存在各自思维上的差异,存在着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质疑,甚至是相互的超越。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当学生潜在的自尊心、自信心被挖掘出来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

   
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认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赏识性、激励性教育,决不意味着包容、故纵学生的错误,以服从学生的不足作为代价,而是构建能为学生良好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里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多作自我的矫正;让他们积极行为及时地给予认可、张扬,而不过多地进行苛责和强调由此产生的何种后果。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赏识、鼓励和等待哪怕是付出了百分之十的努力,就拥有了百分之九十成功的机会,即使是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的心态也是乐观的、平和的。学生是会把挫折和失败看作是努力的程度不够,而勇于面对正视。
    赏识、鼓励就是要唤起学生带有挑战性的欲望,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去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敢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素质。师生的信任、融洽和享受是一笔巨大的思想教育财富,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中“润物细无声”,信任和相信学生能行,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进步。

    3、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首先是师生的合作。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合作,不仅是生生间的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合作。教学任务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走向成功,并分享喜悦。

其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曾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而教师之间也应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国外课程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间的合作。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由来已久相互隔绝的状况,在学校中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优势,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益。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是指历史与社会学科,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徒结对活动,也正是教师间合作的体现,对新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备课组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合作精神。每一个教案,都是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形成最后的详案。这一过程,作为新教师,是一个学习与获得的过程。从开始的听,到自己的思考,并逐渐的参与讨论,到最后的献计献策,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再次是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对于目前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还不能完全接受。记得有一次一个家长这样问我:“吴老师,我的孩子回家说他觉得历史与社会课很好玩。我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没底了。他要是一直都在玩,能学好知识吗?”在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同时,家长们担忧的仅仅是孩子的成绩,却并没有重视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之余,我常常考虑到这样的这些问题。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何等的重要。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存在一些困惑。我常想,如果在学校教育之余,缺少了家长的支撑,那么对教育本身来讲,会打多少折扣?又有一个女学生,我一直认为她天资不足,学习甚是费力。每次考试她都在80—85分左右。我对这个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一天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看到孩子父亲给我的留言:希望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极大震动。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确,我用我的主观意识给孩子框上了框架,在达到老师的要求之后她就会感到满足。此后,我试着以更高标准来要求她,这位学生果然没有辜负家长和老师的希望,成绩不断上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让每一个家长都理解新课程提倡的理念,认可新课程倡导的活动,进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如果家长理解了,那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学生及家长间的合作,家长具有覆盖面宽的优势,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改革不应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怪圈,而应是植根于每个家长心中。因此,作为教师,还有义务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家长会、印发家长信和课程改革社会宣传提纲等方式面向家长及全社会宣传课程改革工作,使全社会都了解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学林出版社,1999年10月

 

Tags:浅谈,新课程,课程,条件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