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主体性地位 张冬来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科技与知识的挑战,要使我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解决的问题。落实到我们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必须首先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由语文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培养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应是使其成为人的教育。既然是为了人的发展,就是说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无论是语言经验的培养还是人的个性与文化塑造,都不是被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并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使其自觉地主动地去汲取并努力地进行研讨与实践,从而得到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形成完美的人格。因此说,语文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由语文教育的特征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半知识性半经验性决定了它的过程性特征。过程性与实践性造成了它与其它学科的不同,既用中学。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既在别人的用中学习语言运用与在自己的用中学习语言运用。既然是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要远远胜于可直接见到的结果。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把语文看成是别人的语言运用的例子不是绝对的典范。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主动地汲取与内化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学习的对象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已经变成了他们汲取与内化的客体了。只有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其主体地位,才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使学生真正得到他们与我们所共同期望的结果。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学习者要在内在的驱使下学习语文,才能使在自己的用中学习言运用真正有意义。很明显,在这个层次中他们的主体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说语文教育的用中学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从语文课程概念的内涵中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理解语文课程概念的内涵我们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课程的内容是知识还是经验?2、课程的内容是机械的认识过程还是理解实践?3、语文课程是单边的教学过程还是双边的?4、语文课程内容是以学科为本位呢,还是以学科、学生经验、社会需要不本位呢?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几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概念的内涵。无论是从语文的教学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内容是经验、是理解实践、是双边的、是以学科、学生经验、社会需要为本位的。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后,我们再来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重视双基教学,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经验的作用。其结果与我们的“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的语文教育功能与目的产生了背离。究其原因应该说双基脱离了感性经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生地位。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应学习精粹的语言并通过目标语言的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在这其中他们的内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改知识为经验注重语文学科的过程性特征从而落实价值观与情感。最终达成培养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的目的。 我们必须承认语文课程的内容不是机械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理解实践。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把语文课程的内容理解成一种机械的认识过程,这不仅仅是观念陈旧的问题,恰恰是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目的相违背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肯定这种认识过程便减少了学生的主观因素。之所以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一种理解实践,是因为它需要学生的理解并在生活中实际使用和在课堂上模拟使用,也就是说语言的学习应建立在实际使用中。这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更加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是一种理解实践,这种理解实践又是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只有肯定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 (四)从师生关系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诸多矛盾中的一对最主要的矛盾。能否解决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此二者的关系。陈旧的教学观,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便成为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从而丧失了主观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与语文教学的功能与目的相违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逐渐丧失了思考与实践,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真正地成为了识记的机器,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也不应该是主体,真正居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学生。诚然,在新的知识体系面前,教师要对它进行理解,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要考虑如何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是主体。但是当教师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其进行理解,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应为此时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教育实践中的丰硕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内容是经验、是理解实践、是双边的、是以学科、学生经验、社会需要为本位同样是建立在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培养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的目的也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要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塑造,使我国处在科学与技术的最前列就必须首先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肯定他们的主体性地位。 Tags:学生,主体性,地位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