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高占祥《求知善读》原文阅读

日期:2015-5-20 10:47 阅读:

    知识是一切美德之母,只有知识的江河才能载起事业和理想之舟。我国历代有成就的人都很注重求知,认为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书籍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中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中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我们不可分离的良师益友。困惑时它给你启发,悲哀时它给你慰藉,得意时它给你清醒,低落时它给你力量。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华。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只要选择了自己的奋斗志向,就可从各种不同门类的书籍中吸取营养。那时你就会感到,书籍像一艘船,引导你冲出狭隘的沟谷,驶向生活的海洋。
  人类历史在为断发展,现代化的科技也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我们要适应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就要不断地学习,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也许有的青年朋友说,现在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去读书?其实,时间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只会有的这要看自己是否有恒心与毅力。三国时,东吴有一员大将叫吕蒙,他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就是不爱读书。每向孙权报告军务时,只能口说不能书写。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掌管了军务大权,应该很好地读书,开通思路,增长见识,才能把事情办好。”吕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军务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摇了摇头,开导他说:“汉光武帝当年领兵作战时,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为以他们为榜样鞭策自己呢?”在孙权的开导下,吕蒙开始发愤读书了。他不仅白天抽空读书,夜里还要点着灯看到深夜,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一次,刚刚代替周喻职务当上了都督的鲁肃,路过吕蒙的驻防地,同他一起议论对付蜀国关羽的事。吕蒙对两军形势做了明确有分析,又提出了五条应变之策,讲得头头是道,颇有见地。鲁肃非常佩服,惊喜地说:“我原来以为你只有武略,现在才知道你已经才略出众,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诚挚而又风趣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季节。我国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语言来规劝青少年要刻苦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早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民间诗人就总结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格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诗勉励后辈要抓紧时间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为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人生旅途中随时都应该进行的必修之课,让生命闪烁睿智之光。
  《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挪威的大剧作家易卜生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就像一块普通的石头永远不会有什么价值不但没有谋生的本领甚至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这是智、仁、勇的完美体现,也是理想的人格。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开拓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知识丰富头脑精明遇事能辨别是非分清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知识与道德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视野必然宽广心胸必然开阔品德亦应高尚。专业知识一旦和道德知识脱节,离开了道德的指引,知识就会变成一种专为个人谋利益的工具,甚至会变成危害社会的手段。工匠手中为民造福的劳动工具,在愚昧无知、失去理智的人手中也会变成凶器;科学家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世界;电脑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好可能造成工商界的混乱。一些人的不良行为,是由于缺乏道德修养,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与做人的道理,以致误用了知识和才能而产生的。人生好比一条船知识才能是船上的设备而道德修养则是船上的指南针有了设备而无指南针这条生命之般就会偏离方向。所以我们要把道德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读书是个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恒心和毅力,学问犹如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要获得学问的甜果就要学习和发扬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我上小学时读的《凿壁偷光》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我国古代著名经学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但他聪明好学,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不能看书,他溱到洞口读书。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有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他就冒着严寒,到室外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勤学苦学故事,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刻苦学习。
  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如何善读呢?据我个人体会,善读要点有二,即“善择”、“善思”。
  善择,就是读书要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书目,用分析的观点吸收书中的精华,摒弃书中的糟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发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笛卡光尔、菲尔丁和别林期基三位名家对此均有卓见。笛尔认为读好书似“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说:“不好的书好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期基讲得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波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择善而从,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读。
  善思,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等,已成为治学格言。
读书与思考需交替进行,才能使学习收到实效。正如程颐所说:“为学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以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叶圣陶语)。
Tags:高占祥,求知善读,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