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时,解放区人民组成一支庞大的支前大军,他们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保证。读一读,说说支前大军都做了哪些贡献。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战役中的粮食和物资也消耗非常大。为了保证前线的需求,解放区人民组成一支200多万人的支前大军。他们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bá)涉(shè),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 运粮中,有时遇到风雪,民工就把自己带的蓑衣,甚至身上的棉衣盖在粮食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不便推车,就卸下粮食,改用肩扛;粮袋破了,就从自己穿的衣服上撕块布把粮袋补好。 为提高运输(shū)效率,尽快把粮食运到前线,运粮民工人人多装,车车超(chāo)载。山东泗(sì)水县运输团,一次接受6天内运粮9万斤的任务,这个团千余民工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忍受饥饿和寒冷,破冰渡河,3天就运粮11万斤。 山东莒(jǔ)沂(yí)县民工用400辆小车运送11万斤面粉上前线,途经山东、江苏、安徽三省,长途跋涉千余里,吃完了随身带的干粮,最后一天一夜只吃了一顿饭,忍着饥饿不吃车上的军粮,将11万斤面粉全部送到部队。 后方广大人民,就是以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把330万吨的弹药,5.7亿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及时送到前方。 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转运后方,主要靠千百万民工昼(zhòu)夜不停地抬送。 抬担架的民工和医务人员,在抢救、转运伤员中,视伤员如亲人,冒着枪林弹雨,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奋勇抢救。 胶(jiāo)东北海民工团的4个民工,在一次转运伤员时,遇到敌机轰炸扫射,隐蔽来不及,民工们就都扑到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并对伤员说:“同志,打不死我就打不死你!” 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在一次往前线送鞋时,遭到敌机轰炸,7名民工牺牲,担架被炸毁了7副。民工们没有被吓倒,他们用自己节省下来的菜金买来木料,连夜赶制担架;前线买不到麻绳,就用自己的背包带扎担架。他们把军鞋送到以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出入炮火之中,共抢运伤员50次,计999名,其中从火线上转运下来的就有483名。 为了使伤员尽快脱离火线,送到后方医院治疗,民工们不辞劳苦,日夜奔走运转,沂中担架团在转运伤员时,往返一趟奔走80里,有时一昼夜往返两趟,在13天内,每个担架队员平均跑路1 690里,有的队员脚都累肿(zhǒng)了,穿不上鞋子,便穿着袜子赶路。山东莒南县担架队员朱正章,右腿生了疮(chuāng),腿肿得很粗,队长让他休息,他不肯,拄(zhǔ)着拐棍坚持抬担架,每夜往返80里,一连三夜不休息不睡觉,被誉(yù)为“钢铁担架员”。 解放区人民的支援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保证。对此,参与指挥这次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认字 跋 涉 输 超 昼 胶 肿 疮 拄 誉 Tags:快乐读书屋四: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课文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