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隐姓埋名三十年》课文

日期:2015-3-24 10:38 阅读: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青年时代的王承书,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留学美国。她决心努力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报效祖国。在美国,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yù)(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美国政府听说王承书要回国,立即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没收了她替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还对她非法传讯;美国政府百般威逼利诱,企图阻止她回国。但是,王承书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冲破重重难关,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原先中苏曾有协定,由苏联专家帮助我国研制。但是,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chè)走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我国政府毅然决定,依靠本国专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在研制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研究掌握提炼浓缩铀(yóu)的技术。不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制成原子弹。
  可是由谁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于是,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kān)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shǔ)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王承书接受任务以后,深知责任重大,任务紧迫。因为党中央决定,要在国庆十五周年前后,成功爆炸我国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虽然王承书从没接触过提炼(liàn)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为了祖国国力增强,为了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但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
  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知道她的名字。王承书,这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将永远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熠(yì)熠生辉!
 
  
Tags:隐姓埋名三十年,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