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寒冰教授解读《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 2013年全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已平稳开局,本次研修的课程--《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山东省的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为了更好地引领学员们学习,8月20日上午,远程研修新闻组对国家级课程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闫寒冰教授进行了访谈。 新闻组: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之所以选择《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作为本次研修的课程,究其原因有哪些?换言之,学员学习这个课程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闫寒冰教授:首先,《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这个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无论是从教师自身以及教学的不断优化,还是通过参与学员的反馈,本次课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体价值在哪呢?“21世纪技能”这个词语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很陌生,但是“21世纪技能”里提到的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却都是新课改里的要求。可以说,通过学习这个课程,我们可以把对老师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这也是当前几乎所有老师的薄弱环节。当前,所谓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能力培养都是落在嘴头的,但是具体怎么落实,很少有老师能做好。都说以评促学,评论跟不上,能力是不会落实到位的。 我曾经问过老师们“合作学习能力是怎么培养的”,有的老师没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只是说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这就好比是问一个教轻功的师傅怎么样叫别人学轻功,他说就让他们跳,这是不科学也是特不靠谱的一件事情。如果要教好轻功,得有一个技能的分解,比如说先站梅花桩、腿部练习、绑沙袋,然后再跑。这些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轻功自然而然就练好了。我们的教师们正是缺乏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想当然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现在有些老师上课缺乏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对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教学目标上,对课程的评价都还没有跟上……《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它会把这些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包括怎么评价,怎么在过程中达到这种目的。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的任务,而应是贯彻始终的,任何课程和单元都要考虑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另外,这个课程还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它对于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老师能力培养的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比国内外教育方法的差异,我们国家有很多老师都意识到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是老师自己应当具备这种能力、素质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 新闻组:老师在学习的时候会有哪些障碍,您对他们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 闫寒冰教授:第一,老师们对课程本身具有陌生感,感到无法亲近。因为这个课程是从国际引进的一门课程,在阅读习惯、学习情境上都会给老师很陌生的感觉,而阅读的时候又是一个非线性文本。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准备性的工作,特别是线性文本的制作。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为接受新东西会有一种陌生感和恐惧感,从而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但只要老师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仔细阅读一段时间就会慢慢适应了。 第二,老师们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怀疑。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的限制,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去做改变的。老师们有可能会产生怀疑:这些会不会增加我的工作量,会不会让我更繁忙,而且对高考没有什么帮助等等。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加过程性评价。毫无疑问,只有过程好,结果才能好。如果说对孩子的培养就是看结果,要想让结果好,那就让孩子不停地做题,不停地做题。有句话说“功夫在室外”,所以说有些事情不是做题就能解决的,而是在过程中不断地观察,从而增强其能力的培养,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好的,而且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当然,由于老师们对这个课程的内容不熟悉,从而会增加一些工作量,这是毫无疑问,因为你是个学习者。你第一次用这个课程,就像你学自行车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此时你可能会说,还不如走呢,但是你学会骑自行车以后,你就会发现会事半功倍。就像学电脑,当时很多作家说,不行,不能学电脑,用了电脑以后我的思路就都打乱了,我宁可用笔写。但是你过了这个关以后,你就不会有这种障碍了,而且是事半功倍的。学这个课程也是这样,你在掌握的过程中以及初步应用的时候,都会学得有一些难度,但是你真的用好以后是会提高学生成绩的,而且我们现在这个教学也是在改革的。都是在改革,所以我觉得不能有排斥的心理。 第三,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误解。课程是要求完成一个作业,这个作业是根据单元把课程评价做出来的,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误解,认为平时也没有单元啊,怎么用?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学习上的要求和工作上的要求区分开来。比如练武,十八式招数的学习和实战的时候是不完全一样的,但学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套数来,一步一步学,各个部分都学会,真正上战场的时候才能灵活应用。此次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理解学习与应用之间的不同,不要把学习上的要求和实践的要求直接挂钩。评价作文的时候,传统的方式可能会导致一种状况:老师批完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后,学生不知道他的作文具体地好在哪里或者哪里还有差距。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师有一个批阅评价表,每一项好或者不足都有具体的说明,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批阅保持或者改进。其实,从这些环节上找到有利的工具,从而帮助自己得到进步,这就是成功,学习就是有价值的。 新闻组:经过了昨天一天的研修,您如何评价学员们的学习状态,在以后五天的学习中对他们有什么期待? 闫寒冰教授:经过了一天的研修,优点肯定是有,从各个方面包括平台的准备、简报等都是向重质不重量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第一天的情况来看,有的老师可能对任务的理解仍然有些偏颇,把任务当成每天要发多少条帖子、做多少份简报、写多少篇随感来看。今年的评阅标准已经变了,一天一条帖子、一篇随感,这是大家很容易就能够达到的标准。但是有些老师却还是沉不下心来,还是有大量的粘贴复制的帖子、简报、随感,没有用心、深入的学习。我觉得这样做真的没有必要,这样不但自己不能进步,还会给大家的学习造成负担,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家只有沉下心来学习,认真学习这些基础课程内容,才能做好作业,取得实效。当然,第一天也有很多欣喜的发现,很多优秀作业在不断出现,能够看出他们是非常用心的。我们的课程专家也在积极往这方面引导,老师们提交的作业质量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希望老师们能够形成一种沉下心来、反复打磨、用心提升的一种氛围,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Tags:寒冰,教授,解读,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