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冲破单一评价樊篱,还要看地底下

日期:2014-10-22 09:26 阅读:
  冲破单一评价樊篱,还要看地底下
  --21世纪教育评价感言
  济南语文指导教师 王玲
  21世纪的列车已经驰入一个全球化的信息轨道,其巨大的惯性势必会给行人的停滞带来一阵顺势前行的趋向。想阻止一列风驰电掣的动车,恐怕不是明智之举,且颇有可笑之嫌。教育,作为高铁的头等舱,自然会把其前瞻性演绎得淋漓尽致。21世纪的课堂,自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变革,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革命。
  不可否认,我们还带着沉重的脚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舞蹈,我们的舞台不是一个平台,或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或喧嚣盈天,热闹非凡,或暮气横秋,死水微澜。教育的土壤并非处处肥沃,盐碱地,戈壁滩,荒草丛,无形或有形地摧折着教育的苗圃,在园圃中的耕耘者收获着幸福的同时也播种着辛酸。权力绑架业务,外行颐指气使,无知打压智慧。对教师单一的评价机制,严重地桎梏着探求的脚步,使形成性评价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使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受到挫伤,对使自己充电的培训了无兴趣;使教育评价严重滞后,甚至后退。
  除此之外,人的惰性也在这沉重的脚镣上加码。有的教师习惯于既成的思维,沉醉于陈规,玩味于传统,对眼前呼啸的列车视而不见,直至被列车带起的飞尘淹没。
  事实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对形成性评价,也许老师们不能给它拟一个有权威性的称谓,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走在了官方之前。且不说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但就课堂上老师们进行的零零碎碎的尝试,则足为改革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楷模。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路,可能没有所谓的模式,因为一个模式一旦产生,这个模式已成为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阻碍。期待着打破这一模式,才给课堂输入新鲜的血液。
  21世纪的学习,需要了解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本世纪公民的特征与需求。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三大技能的形成期待着教育的变革,而变革评价方式,终结不利于教育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的评价方式,可以说是一场战役,只是不见硝烟而已。且这场战役早已打响,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上或小荷初露或袅娜而开。观察、讨论、作品展示、日记、辩论会、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学习档案、思维导图、博客等评价方法已经不同程度的运用于课堂,现代的硬件建设也基本为这些方法提供技术支持。这些实践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从而改善教学与学习,为学生的进步提供批判性的反馈。且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平台的平等性,为老师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探索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
  冲破单一的评价樊篱 还是鲁迅先生的话最具说服力,“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Tags:冲破,单一,评价,樊篱,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