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微课 威海市文登一中 孙桂香 说起“微”字,我们马上会想到“微博”“微信”“微公益”“微课”……忽如一夜,我们已然迈入了“微时代”。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等等,生活中真是无“微”不至。如果说微博、微信是为了满足人们便捷交流愿望的话,那么微课的产生,则充分体现了“学习无处不在”的新理念,让怀揣“传道、授业、解惑”理想的我们又有了实现梦想的新途径。 如果告诉你,五六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扎实掌握一个知识点,你是不是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先前的我会这么认为,但自从在网上观看“第一届中国微课(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后,我对微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走进它,使我大开眼界。 一. 认识微课。 我心目中的微课既简单又复杂。简单之处在于它看上去就是一段短小的视频,时间短,内容少,整个过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复杂之处在于能在较少的时间里,通过比较单一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以所谓的“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可以利用平板电脑上的Showme软件就可以完成最方便、快捷的微课制作,它带给学生的是注意力十分钟的微学习。用一个成语就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悍”, 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长短(10分钟内);小:资源容量小、教学主题小;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活动精彩;悍:交互性强、功能强大、应用面广。娴熟的运用它是对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挑战。 二. 了解微课 有人这样形容微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体的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内,以一个或数个小知识点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它虽以微视频为主体,但绝不是课堂实录。微课之“微”,主要体现在课程时间短,授课的知识容量小等方面。对比现今的课堂,它更有故事感,易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授课方式上更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灵活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像郭德刚讲故事。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效互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它其时间短,它又舍弃了教师形象,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出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易错点,使之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如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与同学讨论、分享、交流、回答,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看的时候可以线上做练习,做笔记。这样的学习效率超乎寻常。 三. 学习微课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对微课的权威界定,都只是凭借所见有限的微课课例去学习揣摩,那么我们初识者怎样去学习呢?我认为我们只要借助视频把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它不是一堂“大课”的压缩,也不是传统授课的视频,而是一个知识点高度的浓缩或富有创意的展现,是浓缩的精华,是我们的精彩亮相,这像极了我们常吃的精美“小菜”,会给学生带来味觉上的愉悦感。所以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且充满情景感。一段幽默的FLASH,一段生动的场景展示,一幅精美的PPT,皆可传递知识,并让学生享受其中。可见微课积聚着大能量,能够展现大精彩。 四. 感悟微课 作为新技术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今天,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微课颠覆了传统教育,形成翻转课堂。于此,我们更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处理好快餐、中餐、大餐的关系”, 它应不是“新瓶”装“旧酒”。正如中山大学教授王竹立教授所言,“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对于我们初识者,更不要做盲目冒进者,要从根本上加深对微课的理解;别凑热闹、追时尚、秀技术,坚持并不断完善自己对微课的独特理解,把微课落实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脚踏实地,才能在“微课大潮”中找准方向,以免走向两个极端,成为微课的盲目支持者和完全反对者。 在此引用富兰克林的一句格言:“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雷打不动,得不到是因为他们不想要,他们力求不变;第二种人,伺机而动,他们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准备去做;第三种人,先发制人,他们主动让事情发生。”那么面对微课,我们想做那种人呢?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微课虽小,精彩纷呈,潜力无限,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微课还只是零散的星星之火,但假以时日,我们定是推动微课向前发展的微小分子,登堂入室。 Tags:走进,微课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