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团队里的四种“角儿” 高中历史省课程专家团队 刘庆亮 京剧里有各种角儿,有主角儿,有配角儿,还有生、旦、净、丑等各种角儿。其实,人多的地儿,总能分出各种角儿。历史课程团队也不例外,今儿跟大家重点推荐四种角儿。 写下水作业的课程专家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经自谦地说,他自己就是京戏里的“王帽子”,也就是帝王的角色,尽管在舞台上旗罗伞盖,前呼后拥,排场大得很,但是真正唱戏的却不是他,而是比他政治地位低下的那些人物,那才是舞台上真正的角儿。在梅贻琦“教授治校”的格局下,真正的角儿是那些教授们。 在课程团队里,“王帽子”非国家级专家莫属,他们还是课程团队的组长。他们的职责是站在高处振臂一呼,挥手指方向的。按说,那些具体的工作不是他们的任务。但是,为了给大家做示范,我们历史团队的“王帽子”王如海老师却亲自写下水作业。在第二期工作简报中,他从世界杯足球赛得到灵感,以“捧回你的大力神杯”为主题,分别从技术支持、微课程两个专题连写了两篇指导性的作业:《谈如何顺利完成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作业》《谈如何顺利完成微课程作业》。王老师通过典型的案例,解读了两个课程的具体要求,给大家以生动具体的印象。 相对广大学员老师而言,课程团队的专家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王帽子”吧。今年,历史课程团队增加了王晔老师。他在前几年的研修活动中,以出色的作业而备受关注。作为“草根味”十足的专家,他对一线老师在研修之初的困惑有着直切的感受。同样,也是为了让大家在第一时间看到方向,王老师也亲自下水写作业了。在第二期简报中,他也是连写两篇原创作业:《多几个角度看历史--微课程设计方案》《案例评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他通过自己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体会,让大家直观生动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优化的教学环节与传统的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 有两把刷子的副组长 钟红军老师今年被人称为“七朝元老”了。人家工作起来有激情、有点子、有成果,更有人缘。自从去年,就以一篇题为“钟红军升官记”的报道文章而闻名遐迩了。 今年,依然是课程团队的副组长,她驾轻就熟地配合组长工作,安排分工,熟悉课程,撰写“团队之声”的文章《从烤蛋糕走进微课程》。那文章,写得漂亮!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颇见功力。很快,就被“山东教师教育网”放在了首页上的“教师心语”栏目中。 可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副组长那些日常的工作却影响了她分工的作业批阅。有个好心人提醒她:“你的作业浏览量在落到最后了。”“啊,是吗?我得迎头赶上,要不然对不住这个副组长的称谓!”接下来,一直很喜欢聊天、也很会聊天的副组长,搬着笔记本回到自己房间闷了整整一天。 下午四点多,打开统计数据网页一看,不得了啊,人家副组长的数据不仅迎头赶上来了,而且一度领先。按照她的工作作风,还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灌水”式的浏览,而是在很多地方有点评、有指导。令人艳羡啊!什么经验啊?副组长的回答是:“要在专家团队混,没有两刷子怎么行?” 造型别致的技术专家 今年,历史课程团队的技术专家是刘晓静老师。人家是美女,身材清瘦,弱柳扶风。可是,她第二天在办公室的造型却引起大家了的特别关注。 她右胳膊半披着一件运动服,让人想起披着的袈裟人。同时,右手还戴着一直雪白的防晒手套。吆喝,这造型挺别致呀!这又让人范伟在小品里的经典台词! 原来,刘晓静老师坐的位置在办公室横梁的下边,空调向上吹的冷风打上后折下来正好打在她的身上。白天还没有特别感觉,但休息了一晚上后,右手和右胳膊就受不了了。经过周密思考,就想了这么一招。 看着技术专家如此难受,还是人家志愿者小王情商高啊,两人互换了位置,晓静老师终于不需要再要那个别致的造型了。 求人吃西瓜的志愿者 说到志愿者小王,还得说两句。这小姑娘高高瘦瘦,文文静静,干事利索。每天,她会按照组长命令上传公告、维持QQ群,还不时地应大家的呼唤去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这算是业务上的。还有生活上的,她会早早的开门,烧好开水,不时地给大家的杯子里续水。 小王还有一个出彩的活儿:切西瓜。才念大二,小小年纪,在家里一般都是家长重点照顾的小宝贝儿。可是,大家不知道小王从什么地方学了一手切西瓜的技术:半个西瓜,下端的皮都连着,上边的瓜瓣一块块切得很匀。既好看,又好掰,令人点赞! 可是,这西瓜切得这么漂亮,小王也有尴尬的事儿。她把瓜切好之后,估计是专家们都忙着自己手头的活儿,她说了两遍“老师们,吃西瓜吧!”可是,大家还是没有响应。小姑娘有点不知所措,又弱弱地邀请了大家一遍。 终于,有一个老师站起来,拿起西瓜啃了一口,“这瓜很甜,大家快来吃啊!”一下子,大家就围上来了。这时候,小王带着一脸感激的微笑,冲着第一个吃瓜的老师说:“谢谢赏光啊!” Tags:历史,课程,队里,四种,角儿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