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再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家团队 不想说再见,因为我们相识是缘; 不想说再见,因为我们携手相伴; 不会说再见,因为研修虽有时段,但永无终点……十七个地市有差异,网上研修风光无限. 每一个白天和黑夜,每一个鼠标和键盘, 把我们的心紧紧相连,交流沟通无间断. 让我们再次分享那一个个感人瞬间-- 致赵教授: 在暑期三批研修中,成千上万的一线教师记住了研修专家团队,更让我们一起记住了一个名字--赵亚夫,赵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赵教授在出差的途中,在国外交流的间隙,甚至因身体不适住院期间,始终不忘山东的研修,坚持看简报,上网浏览、指导教师作业,积极参与在线研讨;不管在凌晨、在正午、在夜晚,我们总能在线上看到赵教授的发言,让我们时时感到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仅为赵教授的学识折服,更为他谦虚敬业的精神感叹. 专家团队全体成员代表全省品生、品社研修教师们--衷心感谢赵教授的一路陪伴. 致省专家团队: 三批研修,20多天的昼夜相伴,全体专家团队成员凝心聚力,分工协作,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为发现一篇篇优秀的作业而快乐,为欣赏到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随笔尽开笑颜.我们一起看视频,一起探讨问题,一起交流收获;研修中,我们一起赏析优秀作业,一起分享感悟心得,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渐浓,快乐洋溢在我们的笑脸.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组长马丽霞老师的带领下,专家团队的成员都成了"零点部队"的骨干,人人都能独当一面,个个都成了工作狂.生病了,挂完吊瓶坚持在线;胳膊酸了,活动一下接着评点;眼睛累了,也只是稍稍眯一会儿眼……我们精心制作的简报,成为研修学员每天的期盼.专家视点、精彩点评、精彩感言、作业赏读、研修花絮、研修导引、在线争鸣、精华视点,每个栏目都是一道风景,每个观点都是一朵奇葩,让研修的路虽艰苦却芬芳无限. 致全体学员: 忘不了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端坐电脑前,戴着老花镜,"笨拙"地一键一键敲击着键盘,认真艰难地完成一篇篇作业、感言. 年轻的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研修;有的一边哄着襁褓中的宝宝,一边忙着看视频,写随感. 顶着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老师为了按时参加研修,骑车赶到学校,任凭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人叫苦抱怨. 还有的老师,痴迷研修成了"傻子",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的将"雪糕"忘在了一边,有的将葱油饼烙成了黑炭……收获与期盼: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了两种思想."借着远程研修这方平台,专家团队和学员之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尽情地智慧碰撞,在交流中更新了理念,丰富了思想.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研修就是一种高密度的读书,读到的都是精粹,分享的都是精华.读书让我们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智慧,更新了理念,提升了学科素养. 在研修的过程中,专家团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潜心学习,不断提高.于是--专家视点的指导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作业、随笔的点评越来越有针对性,推荐作业、随笔越来越独具慧眼,制作简报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人人都能文思泉涌地撰写高质量的随笔感言. 在研修的过程中,全体学员劲头十足,比学赶帮,偶有落后心不甘.于是--从最初的被动参与,到后来的乐此不疲,从最初的不情不愿,到后来的成为习惯,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从最初的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到后来的从容不迫,快马加鞭,业务能力有了飞速发展. 从最初的困惑迷茫,到后来的豁然开朗,我们对品生、品社学科的认识更清晰,对学科的定位更明确. 在研修的日子里,我们从相遇到相知,在暂时分别的时候,竟有了一份小小的牵挂和期盼.牵挂着我们的心手相连,期盼着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期盼着我们广大教师羽翼日渐丰满;期盼着不远的将来,再续研修缘! Tags:不说,再见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