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高等教育:扩容后更应协调发展

日期:2009-2-11 14:07 阅读: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积极制定之中。为了全面规划部署未来12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引起上海教育专家的热切关注,纷纷通过本报献计献策。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一组报道,反映上海专家对于制定《规划纲要》的所思所想。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10年扩招,在校生规模已达2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步解决了规模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要关注其协调发展的问题。

  改善高校资源区域分配

  现状: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出现较大差异。我国重点大学大多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因为地方政府给予学校相当多的办学经费,所以近年来这类优质高校在发达地区投入更多的招生指标,而在人口众多的不发达地区,投入指标很少。2006年,地处北京的一所名校,在11万考生的北京,招生指标为328名,而在80万考生的河南,招生指标仅74人。2004年高考中,全国农村考生人数其实已经超过城镇,占报考总数723万人的55%。但在名校录取中,农村孩子只有20%,这与录取指标分配不均衡有密切关系。

  观点:高等教育问题专家、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指出,2008年我国在高校招生录取中试行“支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从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拿出3.5万个名额,安排给办学条件较好的11个省份,由其所属高校指定到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升学压力较大的5个中西部省份招生。这一政策应该持续下去,可以改善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同时,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更多学生圆大学梦。可能的话,每个县都应设立一所高职院校,提升新增劳动力的素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降低家庭承担教育投入

  现状:教育投入与教育回报失衡。我国大学的学费标准,占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60%,占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的60%。而发达国家,大学学费不高于国民人均年收入的20%。在我国,教育投入已经成为居民的不小负担。农村居民送子女上大学造成家庭贫困,并非个别现象,而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如果不在名校,没有亲朋关系,将面临就业困境。高投入、低回报,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观点: 高教界人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需重新测算大学生的生均培养成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划定比例,使得国家和老百姓能够更加合理地分担培养成本。1999年,我国大学生中理科生一年生均培养成本为1.4万元、文科生1.2万元;当时按老百姓承担25%的比例计算,理科生学费为3500元、文科生3000元。如今,大学学费已远远超过这两个数字。目前,我国居民承担的生均培养成本占40%以上,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小于20%。我国居民承担的比例如何调整比较适宜,需要研究,并在教育规划中得以体现。

  预测有效人才需求

  现状:教育规模扩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发生矛盾。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实行本科大扩招,一些名校也承担了扩招的重要任务;2002年以后,本科扩招步伐放慢,研究生开始扩招。大学扩招固然提升了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但一些学校教学质量滑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甚至陷入就业困境。

  观点: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夏建国教授等指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大方向。同时,国家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问题进行总体把握。要按照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分析教育机构是否有条件给予更多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扩大规模以牺牲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代价,这既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负责,也是对教育长远发展的损害。其次,要按照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预测中国社会的有效人才需求,从而确定哪些层次的高等教育扩招,哪些层次的高等教育维持原有规模。

Tags:高等教育,扩容,更应,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