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的今天,王一凡探寻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据国家审计署武汉办对994位随迁子女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其子女能在武汉入学表示十分满意。在调查问卷“您最感动的事情”一栏中,一位进城务工的家长写道,儿子在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后变得很有礼貌,懂得感恩,学习也有了进步。 2008年12月初,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联合设立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在北京大学博雅会议中心举行颁奖典礼。获得优胜奖的10个案例中,武汉市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在中心城市地区同类问题的解决模式,榜上有名。 2008年秋季,武汉市零门槛招收随迁子女入学,282所公办中小学免收借读费,共接收随迁子女14.6万人,占随迁子女总数的89.78%。随迁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相同的入学政策、升学政策和收费政策。“当很多城市还在为流动儿童入学难发愁时,武汉已经开始了"融合教育"的探索,这是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课题。”中央教科所一名专家评论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曼教授如是评价,“武汉市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方面,不仅出经验,而且出思想,一直处于全国排头兵的位置。” 一场风波背后的“平等观” 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魏义华至今记得2006年的那场“独立编班风波”,以及当时的尴尬与无奈,“一下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年9月,武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纳入教育统筹规划范围,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开展农民工子女就学单独编班试点。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 时至今日,通过百度搜索,《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激起波澜》一类的质疑文章仍赫然在目,“独立编班加剧阶层对立、涉嫌歧视”之类的评论也不在少数,有人甚至指出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让人联想起一百年前美国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车厢现象…… 在这些争议的背后,故事的另一面有着这样的表述——武汉市复兴村小学,一名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读书没两天,就要求转学——他喝不惯课间牛奶,班上同学嘲笑他。一名农民工子女好不容易进了重点中学,可是他满口“乡下话”,城市同学没有人愿意和他玩…… 最早实施单独编班试点的德才中学校长陈长俊说,城乡差距是横亘在农村孩子和城市学校间的一座大山,这样的差距无法短时间跨越。单独编班能让孩子有缓冲期,逐步跟上城市教学的节奏。对刚进城的孩子来说,混合编班易导致更强的自卑感,还会引发攀比,加重农民工家庭负担。 对小学低年级段、性格外向的学生,若容易适应混合编班,应鼓励“流动花朵”到混合班就读。对中途转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先单独编班学习,引导其和城市孩子接触。只要孩子适应了新的环境,就将其转入混合班。 在同样来自农村的陈长俊看来,平等才是融合教育的基础。也正是这次争议,推动了“融合教育”思路的形成。 为了让农民工子女不感到一丝不平等,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老师们不许在班上或者任何公共场合提到孩子的家庭背景,不许流露出对孩子的不满;老师们要牺牲休息时间,无偿地给孩子们补课;老师们要定期家访,了解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多和家长沟通。 而今,在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可自主选择是否与武汉籍孩子,同班就读,以便顺利度过心理调适期。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回顾此次改革探索时不无感慨,“如果任何一个试验都是一个声音,都是一个认可的话,我想就没有进行探索和试验的必要了,正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正因为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才有探索和试验的必要。” 他们渐渐开始了对城市文明的认同 “我已经有24颗星了!”虽然所有的星都“寄存”在老师的本子上,11岁的杨熙仍脱口而出。 老家在安陆市农村的杨熙就读硚口区轻机小学五年级一班,前几天中午吃完饭,他捡起楼梯口一片纸屑,被班主任吴志敏老师看到,当即收获了一颗“环保星”。 “学习星、环保星、劳动星、文明星、科技星、体育星、卫生星”,在轻机小学,“七好摘星”是孩子们的最爱,每个老师口袋里都有“星”,向老师问了声好、今天的作业比昨天完成得认真了……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被老师用“星”记录下来,达到一定数量还可以贴上班级、学校的明星榜。 调查显示,行为习惯的不融合是随迁子女融入校园生活的一大掣肘因素。随着摘星活动的开展,穿拖鞋来上学、随地吐痰、交作业拖拉……这些在农村司空见惯的散漫、不文明举止正在这里渐渐消失。 好习惯是在点滴之中形成的。广埠屯小学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岗位中践行雅行教育”,“给每个孩子一个岗位”:大到学校的升旗手、文明监督岗、校园小导游、绿色天使、电视台小记者、小播音员;小到班级的朗读员、节能卫士、交通安全员、楼梯大使等,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事”做,尽量让学校的每件“事”都有学生参与。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记录在他们的“成长档案袋”里,作为考评依据。 学生参与校园岗位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孩子们自我教育的过程。六年级的程尧晶同学在自己的成长手册中这样写道:有些同学下楼时为了扶楼梯就没有靠右行,阻碍了其他同学;有些同学在楼梯上玩划拳游戏,这样无论是对行人还是他们自己都是不安全的,我作为楼梯大使一定要坚决制止!胖胖的张弈龙同学总爱在课间和同学疯闹,后来他加入了校园导游团,在口语表达和文化历史知识方面一展所长,被评为学校的金牌导游。这样的故事在校园里比比皆是。 王一凡至今记得去年刚开学一个月时,让班上同学写的一封《给农村小伙伴的一封信》,当时全班47位学生,所有的信里全都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留恋,完全没有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他们尽管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城市被远远地被抛在他们的身后。” 而一年之后,同样的题目在学生笔下有了完全不同的表述,有的学生写这个城市的高楼多了,有的写与城市学生的交流、作客经历。“他们已经逐渐开始了对城市文明的认同。” 多元评价改变孩子的心灵 主持人:2008年已经过去,太多不平常的事情发生在这一年。 丁祖诒:我们西安翻译学院和北京的吉利大学,都是代表了中国两个民办高等教育的重镇。我们两家结合在一起畅谈中国民办教育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谈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觉得感触很多。没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民办教育,更没有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完全是因为邓小平先生在三十年前在深圳画了一个圈,中国对外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三十年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三分天下。这就是改革开放民办教育零的突破。这是我的第一点感触。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民办教育,也没有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 第二个感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历经了千难万苦,终于从破土发芽到现在连独立本科将近一千所民办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和民办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人数将近二百万。这样一个蓬勃的发展,从在校生的数量一直到民办大学的数量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数字。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学校的数字已经举足轻重了,所以我们说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能够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民办高校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民办高等教育的起步非常的艰难,绝大多数都是民企,最早的时候是粉墨登场,租赁几个教室,请几个老师,拿着粉笔业余短训粉墨登场。到今天为止,拿我们西安翻译学院来说,现在已经毕业了六七万个大专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在校生达到四万人。我们的资产从零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战,也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我们把它叫做空手夺刀。十年中有九年都没有国家的一分钱投。一直到现在我们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中国民办教育由于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先锋,虽然是从零起步,但是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第三个感触,中国民办教育是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任何发达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都占半壁江山。不过他们不叫民办高等教育,叫私立大学。质量都很优秀,也符合潮流。同时,更符合潮流的是我们中国广大已经小康了的老百姓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有这样大一个市场,促使民办高等教育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能够蓬勃的发展。这是我回顾三十年。 最后一点感触,从去年以来,我们翻译学院早就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八年以前我们批准了高职院校,我们有计划内生源,我们感到非常荣幸的是,我们这个民办高校,包括吉利都享受到了国家对计划内这批学生的财政津贴,绿色通道、国家奖学金、特困奖学金这样一些贫困补贴。由于物价的飞涨,对学生每个月还有补贴。现在民办元宵的师生也享受到了国家财政的补贴。我用一句话形容,春风已渡玉门关。这是我的感受。 江树人:我原来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我在国立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我在国立大学校长、副校长的位置上工作了十三年。我到了吉利大学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对民办教育的了解,我要跟丁校长学习。首先我觉得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民办教育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飞快的发展,因为我自己从吉利大学开始,我觉得民办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奇迹。比如说北京吉利大学仅仅有八年的办学历史,在八年时间里,在国家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完全靠自筹资金、靠集团的支持,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在校生的规模达到近三万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经过八年努力,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在职工队伍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现在有一千名固定编制的教职工。在我们300多名的教师队伍里面,我们从社会上原来一批优秀的人才作为今后的办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民办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正是国家所需求的,我们是面向市场、面向国家需求的。我们现在把自己定位在培养职业化的人才方面。这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当然民办教育在目前,尽管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大环境和三十年前起步阶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觉得民办教育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国家主管部门思想的开放。目前为止我觉得民办教育已经变成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我觉得民办教育在本身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外延、内涵,都在不断的完善、发展。我相信通过民办教育界这些同仁们共同努力,通过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我相信在若干年以后,民办大学里会出现真正跟国际接轨的国际、国内的名牌大学,我坚信不已。 丁祖诒:从江校长的谈话我也有一些感触。刚才谈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正宗的民办大学越来越融合了国家公办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已经几乎快融为一体了。我们现在很多民办大学都高薪聘请从公办大学退下来的老同志,包括他的领导、教务长、教授、副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现在公办大学到年龄以后退下来成了民办大学人力资源的宝贵财富,公和民的融合也是最近一个阶段出新的新的动向。越来越分不清是公办还是民办了。所以,不论是陕西、西安还是北京,这种动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人戏称民办大学几乎成了公办大学领导和专家的政协和人大了。他们一到位,到我们这里又成了香饽饽。这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同时,还有一个附带的成果,我们民办大学最发达的地区都是公办大学最强势的地区。无论是北京还是西安,都是中国公办大学的大省,北京是第一,陕西也算是第三、第四,大学越多的地方,才会出现真正的民办大学的蓬勃生机。如果一个民办大学建在根本没有个公办大学的地方,你用什么人来教课?你总不能老用工厂技术人员来任教吧?还是要搞高等教育的。所以,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发展还离不开公办大学的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持。这也是我们的一点感触。 第二篇章 思考篇 主持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功令世人瞩目,其延续时间之长(迄今尚在进行之中)也足见其艰巨复杂和内涵之博大。 这几年,民办学校的风波不断,有的私立学校近年来有突然倒闭的情况,有上千名学生集体退学的情况,和学生闹事的情况,这既反映了民办学校运行当中不规范的问题,但是更折射出民办学校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丁祖诒:民办教育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了辉煌,但是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有很多东西还值得我们反思。当前在中国民办教育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还出现了令人感到忧思的东西。有几点: 第一,中国民办教育当前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中国民办教育刚刚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人说,中国民办教育能够破土发芽、能够诞生,是因为穷国办大教。现在中国不穷了,民办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是当前少数人出现的新的思潮。他认为存在的必要性不是很大。如果真搞民办,那让公办去搞民办。所以,我提出的第一个忧思,我们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要重新回顾民办教育的破土发芽、诞生和发展,是不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它仅仅是因为国家穷才需要民办教育吗?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吗?如果财政经费有了,我们规定4%到6%。我们现在连4%都没有达到,只有GDP的3.3%。说明国家对教育投资还没有达到最低的界限,不能说我们不穷,只是说比过去强多了。所以我认为不仅仅是财政紧张不紧张的问题,而是民办教育是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民办教育除了解决国家的财政负担,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还解决了社会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在校生200万,四年就是800万人次,近千万人次的安定和团结,给了他们理想和希望,稳定了他们的个人。同时,也稳定了他们的家庭,促进了一方经济,同时,能够和世界的民办教育接轨。这么多的问题,绝不是一个财政是不是能够拿得起钱,就需要不需要民办教育的必要性还有没有的问题。我刚才讲的这个问题真的是有人提出来过。正因为这少数人,但是他们的能量非常大,他们很可能会左右某些政策。因此,从扩招开始起,就把中国正宗的民办高校挤到了死角,原来1300多所民办高校垮掉了一半。死掉了一半,又有一些新生的学校,这才维持了一千所。无论是生源的数量到生源的质量,把正宗的民办高校几乎逼向了绝境。民办高校完全是靠学生的招生人数来维持和发展,招不到生了,抢生源了,当然,国家的大教育还是需要扩招的,但是从客观上讲对民办高校空间的挤压也不能不作为民办高校碰到的新问题。紧接着,这个风波还没有过去,突然杀出来300多所独立本科,他们得天独厚,我们奋斗了八年、二十年,才混出了本科,人家一出娘胎就是本科,就有了本科。所以独立本科从生源指标、计划内的指标上又进一步的挤压了纯粹有社会力量的民办学校的生源空间。我只是举这两个例子,目前不是空穴来风,是一种产生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深思。存在的必要性我认为应该是改革开放后要认识的。它的必要性要重新认识,不能倒退。 第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当前的忧思是要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无论是从民办教育促进法还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具体实施条例,都一再强调要端正民办院校的办学思想,那就是不得把它当做产业来经营。而独立本科恰恰是教育产业化的典型。为什么?因为学费刚收来,还没有开展办学,就让公办院校收去了三分之一。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应该是事后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够拿走所谓的分红。事前就拿都三分之一,是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是典型的二级学院收费双轨制的演变,是教育产业化的典型事例。把公益性的事业、把神圣的教育事业当做产业来办的,比比皆是,而对它的制约几乎是无能为力,几乎都是睁一眼闭一眼。民办教育当前危险动向是教育产业化能否坚决的遏制,从公办的到半公半民的独立本科,教育产业化的趋势是应该扼杀的。 第三,按照温总理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规定,我们国家政府的要务之一就是发展教育,而且是发展一流的教育。要重视教育的程式化的发展和市场化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为这个服务,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高职的引导。目前,大批的中专被无端的升格为大学、学院,造成了中专和中职市场化需要人才的断档。同时,升格成为高职以后,并不是原来中专院校的优势。他们的经验在于培养高级、中级技工人才方面。所以盲目的发展,一风吹使得人才培养断档,我认为这应该加以调整。 第四,目前一个重要的动向是不断的侵犯民办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没说规定民办大学的校长也只能干四年。你左一个令右一个令变成民办大学的校长只能干四年。到了四年以后要经过核准,才能够继续干事业。如果不核准,人家创办的民办大学,政府没有投资,这是民营集资,人家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如果你不核准,你又规定校长只能够干四年,过了四年以后你都不核准,成了各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派校长。这一派,所有的中国民办教育都变成公办了。等于是刮了公有风了。这是历史的倒退,打着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的一种不顾经济体制和国际格局的倒退。不但没有促进稳定,而且激化了民办院校、在校学生和办学者的矛盾。所以我今天不得不借助于搜狐这个平台严峻的提出来这是一种对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侵犯。《民办教育促进法》并没有规定是四年一届,怎么把我们变成人大和政协了?国家政府工作机构了?要记住,我们是姓民,你可以根据国家的动向机构指导,但是不能取代我们民办院校校长、理事会全权负责的责任。这是我近五年来十多次访谈最新提出的观点,而且也是我们中国一百多所民办高校共同的感受,认为要尊重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能用公办派出的民办来挤压和取代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高校。不能够无端的剥夺民办高校理事会的职责、职权,任命校长的职权。 这就是我谈的四大忧思。 主持人:近期民办教师为何整体走弱?如何推动民办高校的发展? 江树人:我们中国的民办教育还是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民办教育还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求发展,目前生存的环境还是比较严峻的。我们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整体政策四个字:促进、规范。这是对的。但是我个人的体会和在民办教育界的同行们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就会感到,我们目前促进的具体措施不多。所谓规范是对的,但是更多的是限制。民办教育是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看主流,我认为民办教育国家的贡献是主流。在国家没有出资建大学的时候,自己出资建大学,把很多人才吸纳到民办高校接受教育。民办高校能够生存下来,本身就是社会对你的认可,成绩是主流的。很多人抓住民办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枝节问题,对民办教育能大办出现置疑,这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当然民办教育以后再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内涵建设。民办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它会像三十年前民营企业一样,开始阶段如雨后春笋,随着它的发展,会淘汰一批不好的。所以我觉得民办大学应该在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上下工夫。比如说师资队伍,你刚才提到了。我们民办教育的师资队伍和国立大学比,是比较弱。这一点我承认,因为我在民办学校工作了近一年,我把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做了一个比较,我觉得国立大学有两点优势,一个是人力资源,我原来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有三千多人,正教授300多人,院士11人。我现在在北京吉利大学,固定的教师队伍只有300人。总的师资队伍的力量不能跟国立大学比,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现在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很多的人才愿意到吉利大学来工作,这对吉利大学来说,给我们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第二个是质量,质量是你生存的基础,我到了民办教育也在想,我们不能把国立大学那一套教学管理办法、教材照搬过来,但是国立大学毕竟有很多可以值得我们民办教育借鉴和吸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民办教育的教材,我个人体会就是,第一要有基础性,第二要有实用性, 第三要有中国特色。 第四,要有国际视野。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你都应该要教给学生。我们是培养运用型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实验、实训的比例、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占的比例要比较大。第三,中国特色,我们是为中国培养人才,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法学要结合中国的现实。比如说我们还有一个汽车专业,我们的汽车专业应该把中国汽车发展的历程,中国汽车行业现在的特点也要介绍给学生。这就是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我们的学生目前和国立大学的学生相比,整体实力达不到,但是学生应该了解在他这个领域里面国际的前沿是什么。 在教法上面,要适应我们这种学校本身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有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比如说吉利大学的汽车学院,我们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有很多实践的背景。另外要互动教学,这些学生你让他们在课堂上听四五十分钟课,效果不是很好。互动性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的汽车学院,老师布置学生在车上设计某一个灯或者是某一个部件,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下去查资料、设计,在班上由教师的参与下进行讨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汇报。自己小组成员补充,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教师评点。这种方式非常好。目前我到吉利大学,给他提出两点,我们现在的任务,第一要把学生留在校园,第二,把学生引进课堂,靠我们的教材和教法。因为我们民办学校的学生流失率比较高,学生到课率也不是很好。这和国立大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要把学生留在校园、引进课堂作为主要任务。在这一块,民办教育的起步阶段,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你的教材和教法要适应学生的要求。当然,未来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它也可以作为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可以有科研,也可以在将来一两个领域里面在研究方面有一些亮点。最终,我觉得民办教育也可以发展成高水平大学,我对这个充满信心。我觉得政府对民办教育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真心实意的促进。比如说现在民办教育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吉利大学,学历问题,计划外的学生是我们的主体,但是我们不能颁发证书。我觉得这没有道理,你既然批准他办学,他就要有颁发毕业证书的权利,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由社会来评价。我们的毕业证书的含金量肯定不能和清华、北大比,这个由社会来证明,但是你不能说不让把颁发毕业证。这也是造成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我觉得民办教育应该有自己发毕业证书的权利,他的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由社会评价。一个乱发证书的学校绝对经不起考验,是要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个别学校乱发证书,现在所有的证书都由教育部发。一个人有病大家吃药,这个办法不可取。第二,校名问题。我们吉利大学,现在国家批准叫大学的名字,而且随着发展,吉利大学也慢慢被社会认可。如果你要升本,就要必须改成学院。这个毫无根据。所以我们的董事长说了,我能宁可不升本,也不改变学校名字。所以政府要认认真真的真心实意的用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促进民办教育,而不是限制。 丁祖诒:他说你是民办教育,不能叫大学。你的名字不能和公办混为一谈。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你分那么清干什么?教育部网单上没有是属于学历承认的,你毕业证不认就完了,你的网站上不承认他的毕业证书就完了。人家没有鱼目混珠。所以没有必要做那么多,操心操得太多。 主持人:众所周知,目前整个全社会出现了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大的背景下,美国很多的私立学校和公办学校也好,正在向全世界招收海外留学生,用于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像英国也针对中国市场,积极修改留学生的政策,年底将要出台大规模从中国招收海外留学生,另外加拿大移民部已经修改法律,从今年开始,凡是到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只要留学四年,完全可以定居加拿大,九个月之内。据说新东方在两个月报名参加新东方,出国的学生已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海外这些大学到中国来招收学生,抢中国的生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的民办学校应该如何应对? 江树人:刚才说到了民办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觉得我们的生存环境还是非常严峻的。北京今年的高中生数量和2008年相比,减少1.5万人,北京市的高校招生规模在去年的基础上还要增加。民办高校现在数量也多。国外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在中国来竞争生源,加上金融危机,我个人认为今年民办教育又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大的环境,但是有两条:第一,我们自身在内涵上做文章,在办学质量上做文章。第二,政府政策上一定要对民办教育有真正的支持。要理解民办教育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也是教育,是培养人,是为国家服务的,不应该限制。前不久跟北京教育部的主任刘利敏,他也讲了,我也在关注民办教育,你们的情况我也了解,他准备要把北京的民办教育办出特色、办出特点,他现在正在考虑从什么地方作为切入点。加上最近温家宝总理亲自过问了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规划当然是对全部教育而言,也包括民办教育。这个规划的出台一定会有利于民办教育。对未来,道路很艰难,但是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丁祖诒:中长期规划其中还谈到了一点,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育,但是要是多种的教育模式,即便是在高等教育中也是百花齐放,也研究型、教育型、高职型,应该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多姿多彩、多种模式。你刚才提到了对出国留学人才市场和我们的就业市场的问题,我觉得这确实比较严峻,但是我们国家最近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采取了七项举措,包括取消户口的限制,落地户口。主张到中西部的边远地区、基层就业。主张见习机制,主张自主创业,给一定的贷款。这都是我们总理和我们国家当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关怀。至于国外由于金融危机在抢夺世界市场的留学生源,我认为不见得是一个坏事情。第一,它起了对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分流作用。就业比较困难,留学也算就业,我们国家教育部规定,留学算就业。第二,金融危机美元在贬值,这时候进修是最划得来的。原来八块钱人民币才顶上一美元,现在6.8了。中国学生的钱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去镀金、深造,回来报效祖国。如果把眼界开大一点,我觉得来抢夺我们的生源应该不是一个坏事情,缓解了我们的就业,而且正是美元贬值的时候。同时,我觉得我们民办高校是首当其冲,清华北大的学生谁去留学?放弃自己的清华毕业证不要了,中途让他给拔走了?不可能。只有民办高校的中途没有毕业的,大二、大三、快毕业了,有可能中途被吸引走了。当然我们很希望是等到毕业的那一年,如果就不了业去深造,能够有更多的研究生回来为母校服务,为祖国服务。所以你刚才提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国家和党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体现了人本精神。另外,我认为国外争夺生源市场不见得是坏事情。 第三篇章 展望篇 主持人:回顾过去我们看到的是成绩,放眼未来我们想到的是责任。 丁祖诒:中国民办教育高等学校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必将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的格局向前推进。中国民办教育的高等教育办成国际一流高等大学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世界一流的大学也应该包括高职,中国如果没有两三所能够拿到世界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业,就不是中国人的志气,不过,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的拼搏与奋争,我认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是光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未来的潮流。 江树人:第一,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民办高等教育在外延和内涵上越规范越好。第三,我相信若干年后,中国的民办教育会出现国际和国内的知名院校。最后祝所有的网友同志们春节快乐,希望你们给中国民办教育更多的关注。 主持人:由于时间原因,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谢谢两位校长。谢谢广大网友的关注! 丁祖诒:最后也感谢搜狐网友把我们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民办教育家和十大民办高校称号,感谢你们的厚爱,谢谢! 江树人:祝所有的网友同志们春节快乐,希望你们能够给予中国民办教育更多的关注。 Tags:光荣,梦想,中国,民办高校,30年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