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之后上“大五”,考研考证为就业 “学士后”一族:毕业不工作 专职忙考试 当拖着行李的董欣最后一次迈出宿舍楼门时,她知道,毕业后,学校宿舍无法再收留自己,但不远处的教学楼会继续见证自己备战考研的每个日夜。 面对今年考研的失利,董欣与同班一个女生商量后,决定一起在校外租房,再给考研梦一次成真的机会。离校后,她们将行李从宿舍搬到狭小的出租房内,董欣笑称自己开始了“大五”生活。 笔者了解到,像董欣这样继续“大五”生活的毕业生还有很多,除了为考研,还有的在考托福、雅思,或者准备冲刺司法考试或会计证等。面对就业压力,这些毕业生选择“过渡”,短期内不就业,一心苦读,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学士后一族”。 不少在大学里懒散的同学,毕业后却一心苦读 杨林寝室6个人一起喝散伙酒的时候,很有点悲壮的意味,因为寝室4个人考研只上了一个,另外两个在大四下半年找工作时也屡遭坎坷。趁着酒劲,3个弟兄准备再战2007年,另一个则准备拿下会计证,为找工作增加筹码。一下子,这个寝室被就业压力逼出了4个“学士后”。 杨林是山东财政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4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进校,考研是他刚读大一就树立的目标。然而,杨林的大学时光却几乎在网络游戏中荒废,直到大三,不明朗的就业前景才让他如梦初醒,与室友一起投进考研大军中。 英语没过线让杨林输得无话可说,面对家人的殷切期望,他放弃了凭他的条件可以获得的求职机会,甚至主动让给同学,毅然收拾书本回家复习。 “父母听说我没考上研,都不敢相信,在亲戚朋友眼中,我一直是弟妹们学习的榜样,所以,这个结果让我自己都脸红。”杨林觉得,一方面要考名校给自己争口气,一方面很多同学的就业经历证明考研才是明智的选择。 江西南昌大学新闻系的孙瑞玲在同学们正忙着考研冲刺时,到一家不错的媒体实习了半年,毕业后依计划在家里备考雅思,买了一大堆资料,每天抱着词汇书狠背,不久前报了个雅思辅导班,光学费就花了2000多元。 “还是想趁年轻多读几年书,再说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这么难,先把电充足吧。”孙瑞玲对工作并不太热心,实习时放弃了不错的工作机会,周围的同学多半责怪她傻,但她明白自己并不喜欢读了4年的新闻专业,私下里一直对心理学很着迷。 “本来想靠实习让自己熟悉并喜欢新闻行业的,后来发现还是不行,再说家人都有让我留学的打算,我当然想借这个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孙瑞玲打听后发现,像自己这样读了大学后才发现选错专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有很多人通过考研换专业,也有人准备从事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但个个都忙着考各种证书,因为在应聘时,证书越多,打动招聘单位的几率就越大。 “最近,大学毕业后还在忙读书、应付考试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而且很有些讽刺意味的是,不少同学大学里整天懒散逃课,反而毕业没人约束后,对待考试却分外刻苦用功起来。”在校外租房应考的山东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的付慧发现,附近居民区内租住着很多像自己这样“为考试消得人憔悴”,却又在靠父母资助、坐吃山空的一帮难友,但无一例外都早起晚睡,除了背书就是做题。 “学士后”们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同时,也变得敏感甚至自卑 “精力和‘经’力都不充沛,还面临着父母家人的期望和心理压力,有时候,我们都觉得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赵宏伟一语道出表面轻松的“学士后生活”背后隐藏的辛酸。前不久,赵宏伟与几个一同奋战的“学士后”粗略算了算,发现每人一年的考研成本至少一万多元,几个大男子汉一下子陷入了沉默,“要是再考不上,真对不起父母这些血汗钱。” 本科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赵宏伟,为考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已租房奋战了一年,结果功亏一篑,在复试中被刷,他下狠心要再试一次。但如今,他发觉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经济压力。 “本想着第二年考研可以省点书费,没想到考试大纲一下来,书目变了5本,又要买。”赵宏伟给笔者算了笔账,一本《文史要览》68元,《传播学史》42元,几本书买下来就花了近300元,还有上新东方学校的考研英语班,28个课时400元,再加上每月500元的房租。赵宏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本还想再从学长那买点内部复印资料,一问,一份200多元,买了就没钱吃饭了,只好算了。 深深体会了“学士后”艰辛的赵宏伟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学士后一族”,这需要不错的经济条件和相对宽松的备考环境。 “3年时间,简直就是破釜沉舟。”曾经是江西某市文科状元的郑露露说起当年的考研经历还是心有余悸,高考一帆风顺的她在考研上屡屡受挫,第三年才成功,“第一年总分过了,专业课差2分,第二年专业课全过了,总分差2分,命运简直捉弄人。3年之内,心理不断受到打磨,磨得都不像自己了。经济、家庭、感情三重因素,压得人窒息。” 眼前25岁的郑露露,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憔悴很多。“我23岁本科毕业,直到现在没工作,没收入,毕业后都是27岁的‘老大人’了,年龄和经济状况不相称,像个穿着米老鼠童装的成年人。”郑露露觉得,自己考研和读研期间都吃着父母的,就像个无业游民,心里承受不了。 “啥都别干,就安心复习,明年怎么说也要考上个研究生。”一毕业,许容就接到父亲这个命令,从小她就被父亲管得很严,考研也是父亲帮她拿的主意。许容现在在学校外租房复习,在城市另一头工作的父亲三天两头地来看她,给她送零花钱并带来吃的,当然,也借机来督促许容读书。许容说,爸爸的软硬兼施让自己毫无办法,但是,时间久了,她觉得心里更浮躁起来。 “很想认真复习,父母对我期望那么高,但常常看不进去。”许容感到,今年考研与去年的感觉和环境截然不同,以前能与室友一起去图书馆占座,回来还能一起聊天休息,现在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她说自己自制力不好,总觉得动力不足。 笔者注意到,无论来自外界还是内心,“学士后”们承担的期望值都很高,眼看着昔日同窗纷纷工作甚至涨工资,自己却要依赖父母不能自立,很多人信心受到打击,一面成功欲特别强,一面变得敏感甚至自卑。 “学士后”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缓冲期”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为“学士后”队伍的一员,毕业之后的学习,似乎比在大学中更有目标和动力。在对书本知识的“回炉”中,许多“学士后”用勤奋换来了梦圆;也有的“学士后”在追梦路上,半途发现了比较满意的就业机会,提前告别了“学士后”生涯。 湖北大学新闻系的王敏在班上成绩一向优异,被老师同学认为是考名校研究生的好苗子。去年,王敏报考了心仪已久的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结果因为复习重点出现了偏差,第一年她的专业课没有过线。消沉了一段时间后,不服输的她默默租了房,准备好“复读”一年。 今年5月,同学告诉王敏,湖北电视台有招聘计划,当时王敏一心整理专业课笔记,并不动心,但在同学的鼓动下,她应付性地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7月底,王敏意外收到了湖北电视台的复试通知,同学劝她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经过毫无心理压力的复试,王敏顺利获得了电视台的工作。 “太意外了,去年我复习了一年的文史知识,没能通过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考试,却通过了湖北电视台的招聘考试。”王敏没想到,自己这一年多的考研努力,换来的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今年以3分之差无缘北大研究生的徐雨飞是另一个在考研途中半路折回的,因为过高的考研经济成本,他选择了先就业。 由于出身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差,徐雨飞心里对自己再考一年将面临的困境已有心理准备,但实际的经济开支远比他想像得多。大学里积攒的奖学金和父母的零星资助是徐雨飞的全部生活来源,因为不宽裕,他又不愿向父母多要钱,所以生活很清苦,经常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必须的营养。 实在撑不下去了,徐雨飞痛苦地决定随室友去广州找工作,等工作后再圆北大梦。如今,他已经供职于一家公司,有了不错的工作业绩。 “实际上,第二次考研不仅是为了实现梦想,更让我学会了吃苦,学会了承受,这些在工作中都帮了我大忙。”徐雨飞觉得,毕业后的考研或其他学士后学习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缓冲期”,最终目的还是工作,工作实际也是“学士后”生活的终点站。 “我们为改变命运才选择这份艰辛,我们都希望更多的付出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赵宏伟的话说出了很多“学士后”心声,“正是抱着这种希望,我们才能坚持下去,才有更多的人也来走这条路。”(实习生 邢佰英 苏玲 本报记者 樊未晨)来源:新华网 Tags:学士后,一族,毕业,工作,专职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