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6万件,查出违法所得12.27亿元。其中,价格违法大户还是教育领域,已连续6年成为价格举报之首。 这是一个沉痛的现实。可以说,教育乱收费已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的神经,而教育乱收费则可说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上学难、上学贵,是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一个社会现实,而其中屡禁不止的教育乱收费,又为这样一种消极社会现象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的公平关乎起点的公平,而在教育乱收费的背景中,有多少家长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有多少学生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个教育不公平普遍存在的社会,欲致和谐,欲达全面小康,其可得乎? 这更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教育乱收费存在已经很有些年头了,而此方面的治理,可说自发现此类现象便已启动。文件、通知、专项行动,一个接着一个,因教育乱收费被解职的人员也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能说有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不作为,然而,教育乱收费蝉联价格举报“六连冠”的现实,足以雄辩地证明此方面取得的“治绩”未尽人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谈起教育乱收费,很多人的感觉是其已成为顽症,甚至是不治之症。这种在社会上弥漫的消极心态,既是解决教育乱收费的不利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但显然,教育、价格等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应当警惕这种消极心态,防止自身也被这种消极情绪所感染。否则,教育乱收费问题真要成为“无解”的难题。换言之,负责任的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不应对教育乱收费现象束手无策;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是对有关部门治理能力的切实考验。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时期,类似教育乱收费的“老大难”问题还有不少,考验着各级各类执政者的治理智慧、治理胆识和治理能力。 应当说,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已经暴露得很充分。时至今日,在其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等方面,难道还存在未被人发现的认识盲区吗?症结既已明确,“药方”自不难找到。问题是,对治理教育乱收费,是已统一了思想认识,还是各怀心事?若是前者,则治理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解决起来就不难;若是后者,则治理就很可能像打假变成假打一样,虽然年年闹得动静不小而实际收效不大。思想认识问题,本质上是利益问题,若以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为本位,对教育乱收费的思想认识就不可能一致起来。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爱”,就不会有对教育乱收费的“憎”。教育乱收费看起来已具备类似臭豆腐的特性,因此,治理的一个关节点是能不能下得了手,使教育乱收费闻起来“臭”,吃起来也“臭”。 决心如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机制建设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倘若现有的治理模式绩效不大,就应当考虑治理结构的重构。此其一。其二,对教育乱收费所得的处置,似也应当改进。倘若像有的学校那样,违规收费金额达1.76亿元,最后仅清退100多万元,这样的“好事”,谁不愿干呢,又有谁不愿接着干呢?新学期开学在即,人们期待教育乱收费现象能得到有效治理。“根治”之类的大话自不必说,大概也不会有人信,若教育乱收费不成为价格举报的“七连冠”,就已是很可观的进步了!
Tags:南方日报,教育,乱收费,考验,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