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时事访谈员陈宝成北京报道 经历数年寒窗苦读,终于要走向社会了,此时,求职大学生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他们就业过程中,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做了怎么样的准备,来接纳这些职场新人?怎么样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实现良性沟通和互动?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又担任什么角色?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前景如何?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 张雪梅——搜狐公司人力资源及行政总监 王科力——北京某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06届毕业生 大学生求职:屡受挫折,心绪不宁 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感受到就业压力竟然是如此之大。看到那么多人还没工作,一时间很恐慌。 新京报:科力,讲讲你的求职故事吧。 王科力:说来话长。2005年十月,从应聘北京某集团公司储备管理干部(大卖场或者超市课长)职位开始,我个人的求职大幕正式拉开。当时见到的大部分求职者都还是比我们高一届的毕业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感受到就业压力竟然是如此之大。看到那么多人还没工作,一时间很恐慌。 新京报:恐慌之后呢? 王科力:呵呵,第一反应就是大面积高覆盖率地投递简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各大求职网站投出十几份简历。房地产公司、民办高校、网络公司、保险公司、广告公司、培训机构……只要跟管理沾点边的,一个都不放过。漫天撒网的收获是接到了很多房地产公司和保险公司的面试电话,去了之后,无一例外都会面试成功。电子信箱中的垃圾邮件也成几何级数增加。这使我的积极性很受打击。后来又面试了几次,包括北京的一家鱼饲料公司和郑州一家客车集团,最后都没了消息。能进入客车集团面试,全是因为他们招聘组有一个人是本校毕业的校友。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考公务员? 王科力:有过。进入11月份,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招考开始。求职到了这个时候,早把自个当初一心要进企业的想法丢一边了。毕竟,公务员可以解决我的留京户口指标问题。当时报考了中央国家机关的一个职位。考试考了130多分,顺利进入面试,可最后还是没了消息。北京公务员考试又考了130多分,拿了张证书,到现在还没发挥作用。 新京报:后来求职进展如何?现在定下来了吗? 王科力:银行系统招聘期间,也填了很多简历,但都在资格审查期间被pass了。后来都有些迷信了,看到有个某某科力公司,二话没说就把简历发了过去,居然接到了面试通知!再后来北京市招聘村支书、村主任助理,考试通过,面试通过。恰在这时,经本校一位师兄推荐,去了一法律教育中心。在村支书助理和公司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后者。 户口限制了毕业生职业选择 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就业选择。 新京报:听完了求职者的故事,我们也想知道招聘者的想法。招聘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困扰用人单位? 张雪梅:我们也曾经开展过一系列的校园招聘。我想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求贤若渴,希望能够招聘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实际招聘过程中,我们确实也遇到不少优秀人才,双方彼此也是“你有情,我有意”。但是,在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双方并没有签约。比如刚才王同学谈到的户口问题。一些外地户口的毕业生希望用人单位解决北京市户口的问题,如果他们所青睐的用人单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即使他们很喜欢这家公司,也往往会考虑与一个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却能解决北京市户口的单位签约。实际上我们知道,现在每年北京市的户口指标都很紧俏,很多用人单位也争取不到足够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同时也限制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就业选择。 新京报:这样的结局不无遗憾。怎么才能化解这样的困境呢? 张雪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应届毕业生可能需要在就业观念上进行选择。到底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对自己重要,还是解决户口重要。不同的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差异。 提供创业机会很重要 用市场的、服务的、引导的而不是包办的办法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会扩大大学生求职的范围。 新京报:前段时间,有关官员提出,大学生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求职。目前,大学生求职的薪水期望值持续走低。对这种现实,大家做何感想? 王科力:我一直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把自己当做普通劳动者呢?普通劳动者是不是就是低收入者?我知道很多人,他们对工资的要求早已经降低到两千元以下,还没有一个建筑大工拿的多。与此相比,我们受教育的成本是十几万啊!所以如果把普通劳动者定义为低收入人群,按照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平衡”的观点来看,我觉得很难接受。 张雪梅:人人都希望有一份待遇比较优厚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求学的时间长,家庭和自己在精力、经济上的投入非常大,更希望有些回报,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是,对于像王同学这样刚踏上职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我建议他们首先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薪酬,而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刚参加工作时候的薪酬只是一个起点,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个人能力提高了,工作业绩做出来了,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显现出来,用人单位就会相应地给予职位和薪酬调整。 程方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处于精英化和普及化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带有浓厚的学术教育色彩;像美国、日本等国,有很多职业类、社区类大学,收费比较低,大家的心态也与就业很吻合,这些学校的很多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基本都就业了,其他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可以继续到其他大学直接读三年级。这种学校的教育成本不是很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产出,这是非常明确的。 我们国家关心大学生就业,而且要求学校和地方政府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如果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和现实需求不吻合的话,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尖锐。当然这个问题不光我们国家有,据说我们的邻国韩国,就有15%的大学生无法安排就业。他们有一个说法叫过渡教育。这种过渡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怎么协调,这是我们制定政策非常重要的参考角度。 如果大学生毕业之后就附着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这样慢慢积淀,很多高素质人才就容易形成附着心态:政府既然收了我的钱,让我上了公立大学,你就应该给我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政府、社会的期望值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我们用市场的、服务的、引导的而不是包办的办法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会扩大大学生求职的范围。所以与其强调大学生就业心态转型,不如提供更多创业扶持政策。 大学教育呈现“去职业化”趋势 过去,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人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研究生教育的预备。 新京报: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比较看重毕业实习,希望通过毕业实习期间的表现打动用人单位。 张雪梅:我曾经跟实习的大学生讲,实习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不要为了待遇去实习,更不要总是觉得,用人单位在拿自己当廉价劳动力使用;而要在实习过程中学到自己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经验,历练自己。相对于大学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而言,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些知识和经验或许对一生也很有用。 新京报: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不断降低,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在市场面前反应迟缓? 程方平:大学教育的问题我概括了三点:一是出国热,二是考研热,三是去职业化。 出国热和考研热大家一看都知道,至于去职业化,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分大学生结束学业、拿到学位后,却不懂什么叫职业,什么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伦理,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得漂漂亮亮,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薪酬待遇,抱怨这方面那方面不尽如人意;而对于其他一些职业,尤其是一般职业,则往往从心底瞧不起,而且瞧不起那些从事这些职业的劳动者。 他想坐办公室,当白领,拿高工资,但是却对职业没感觉,没有职业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这些都是大学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重知识,轻文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明显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存在很大欠缺,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去职业化的问题。 这三点使得大学本身的功能在退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考托福教学、考研教学。而过去,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人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其实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是研究生教育的预备。大学有些迷失自我。 王科力:在我听到的其他求职故事和我的一些朋友的经历中,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女生、不愿招聘乙肝病毒携带者。 新京报: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对这些问题该怎么看? 张雪梅: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从我们单位这边来说,招聘员工没有特别的要求,关键是看应届毕业生是否有发展潜力,是否能够跟随企业一起迅速发展。 但确实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某些职位的时候更倾向考虑男生,例如有些职位需要经常出差,男性的人身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女士要好一些,不能说这就是歧视女性。当然,还有一些职位更喜欢招聘女生,例如客户服务人员,女性的耐心细致和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就比男性相对好一些,这些都是与不同职业的特点有关系,不能说都是歧视。 程方平:男性女性各有自己的性别优势,就业时候有些偏向,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来处理。作为用人单位,应该尽量减少这方面对求职者的刺激。前几年有些用人单位公开打出“谢绝女生”这样的招牌,就是反例。作为求职者也要改变以往的依附心态。 张雪梅:再比如说,现在还有一种普遍的心态,认为乙肝病人会给企业带来负担,所以企业歧视他们。但是,作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来讲,首先需要考虑的,更是社会对这些人员的看法,企业员工对他们的接受程度。就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如果招聘了艾滋病、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人员,我们到底是要保护这些人员的隐私,还是要关注其他那些健康同事的知情权?企业不会歧视这样的一个特殊人群,而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大学生要着眼长远发展 其实,把握好任何一个就业机会都可能意味着成功。 新京报: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张雪梅:我建议大家要珍惜就业机会。由于近年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城市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不再像以前,优秀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因而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稀缺的状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一个基本特征,就业压力普遍很大;其次,我们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导致很多毕业生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就业,也导致大城市因人才集中而无形中提高就业门槛;而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忙着投简历、参加招聘会,希望获得一个更理想的职位。其实,把握好任何一个就业机会都可能意味着成功。 程方平:我觉得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工资待遇只是一个方面,大学生还应该为自己长远的发展做更多的思考,比如说,哪些方面更适合自己价值的实现,这就和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来源:光明网。 Tags:评论,警惕,大学,教育,去职业化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