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高考:让考生独自上路

日期:2006-6-8 15:11 阅读:

6月7日,高考如期拉开帷幕,全国950万学子步入考场,开始人生重要的一搏。  其实,早在高考来临的一周之前,全国各地就已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高考总动员”。从教育、公安、卫生、电力、城管等职能部门,到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再到数千万考生家长、亲戚,齐刷刷加入了“护考队”之列。有的单位甚至还给考生家长放假三天,在家“全天候伺候”考生。  这种全民性的“高考总动员”,可以说是中国高考制度的一大“特色”。随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考已经上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大的“公共事件”,不仅改变了整个城市的整体运行节奏,而且正在消耗难以算计的公共资源。  这样的“全民皆考”,不禁让我怀念25年前在青岛参加高考时那“自由自在”的情景。我只带了5元钱,只身一人去城里参加为期3天的高考。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到饭馆吃一份两毛钱的早点,然后再坐9站公交车到达考点。中午在学校附近吃点面条、馅饼之类的,吃完后到附近的电影院看了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解放石家庄》,时间不够,只看了一半就回到考场。晚上坐车到美丽的栈桥去散散心,下海趟趟水,迎着海风思考一下第二天要考的内容。那时,总感觉“放松心情”比什么都重要,高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  如今,眼见着高考“如临大敌”的架势,我百思不得其解。都十八九岁的高三生了,难道还不能自理?难道我们的高考生非得像重点保护的“文物”一样,需要这么多公共部门及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完成一次本属于人生经历中普通不过的考试?  当然,也不能全怪考生本人的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对高考投入了过多的精力?是不是间接助推了高考的“过热”?是在让高考成为对考生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还是在变相制造“以成败论英雄”的氛围?我们为高考投入如此巨大的公共资源究竟有没有必要?这样的“一切为高考让路”,非但不能改善考试环境,反而会增大考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其正常发挥。  我非常赞赏近日有关媒体提出的把高考作为“成人礼”的建议。既然年满18岁已经成人了,干吗不让他们自己去独立应对呢?  高考是一道解不完的难题,只有考生才是解题的唯一“主人”。应对高考,这本身就是广大考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果我们不给他锻炼的机会,即使是考上大学,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还要继续充当大学生的“大保姆”,如此,真不知这是我们教育的进步,还是教育的退步。
来源:三湘都市报

Tags:高考,考生,独自,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