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日期:2012-3-1 09:11 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其次,让我感受颇深得失教师要有宽容精神。“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宽容,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己,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善于宽容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减少教育遗憾。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对稍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我们必须耐心地加以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最终实现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认为,对于犯错的学生,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但最后,我们还是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这话我们都应该深有感触。

再次,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谈论让学生学会思考的问题,因为这确实在令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苏氏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他所提出的观点:要会让学生在识记的同时学会思考,使他们享受到思考的快乐,并且我们教师想方设法使他们看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不管这种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是多少得微不足道。

而这种观点,恰恰是我们有些教师所忽视的。“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不可分割的。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点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想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并乐于探究,就不能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那狭小的天地里,应该让他们到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去,让他们看日出日落,看风花雪月,听虫鸣草长,听雨声风吼。关键要让他们多去感知,多看多听。“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当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他所看到的事物感兴趣时,他就愿意去学习、了解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但下面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当学生经过辛苦的脑力劳动后,我们如何对待他们的问题,是漠然视之,还是备加关注,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取得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应付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快乐。”

 

   总之, 读着书中的每条建议,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也因此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Tags:给教师的建议,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