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别让留守孩子变成“有父母的孤儿”

日期:2012-2-7 08:51 阅读:

        1月29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发生的一起人伦惨剧,再次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据相关部门2011年统计,广西的留守儿童已超过150万。父母关爱、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留守孩子变成了“有父母的孤儿”,父母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专家指出,父母与留守孩子沟通,应多关注其心灵渴望并多表达“爱与思念”,让留守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疏导和释放

  一个不可思议的悲剧:初三女生为零花钱掐死奶奶

  1月31日,人们还沉浸在过年团圆喜庆的气氛当中,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永光村的侯奶奶却没能安然过完年——她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亲孙女狠下杀手:1月29日,15岁的初三女生小晴将奶奶掐死后还砍了几刀,之后纵火烧屋焚尸灭迹逃跑。

  被警方抓获刑拘后,小晴向警方交代:奶奶平时比较唠叨,两人经常发生矛盾。案发当天,她被奶奶责骂,因此发生争吵推搡,她推倒奶奶后下了毒手。

  据广东媒体报道,案发后有村民向记者反映,大火扑灭后,“厨房里满地的钱,5角的、1元的、5元的、10元的零钱满地都是,可能是为了抢零花钱打了起来,如果老人当时给钱她,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而村民们眼中的小晴,生活朴素,平时很内向,从没见过她与社会青年有来往,也没见有同学上门玩。但她很有礼貌,见人都会打招呼,她在班上的学习也不错,排在前10名左右。

  对小晴的行为,村里人表示“难以想象”。

  一个留守孩子的口头禅:“习惯了”

  初三男生小陆是本报“南国家长会”QQ群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之一。因为想知道家长们在聊些什么,他申请加入了家长会。

  小陆家在贵港,7岁那年父母就离异了,都在外地打工,把他丢给了爷爷奶奶。他告诉记者,有时候爷爷看着他会长叹一声,摇头说:“唉,留守儿童。”

  除了打篮球,小陆没什么爱好,他经常挂在网上,夜深了他还在玩游戏,爷爷奶奶也不管,他自己也振振有词:“我觉得自己还能控制,就算玩游戏多又怎样?”

  小陆告诉记者,他早就习惯了孤独。有时候碰到一些特别难过的事情,特别无助,他也“习惯了”,“睡一觉就是了,醒来就都过去了”。

  今年春节,大年初四父母就返工了。记者问小陆,是不是特别渴望能在父母身边?他答:“已经习惯了他们不在身边,有他们在我反而觉得不习惯。”

  一位母亲的眼泪:“我们苦不要紧,就怕害了孩子”

  阿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重庆人,夫妻俩在南宁经商多年。去年他们狠下心把儿子送回重庆读书,儿子变成了留守儿童。

  阿雅说,儿子刚回到重庆时,“天天打电话说想我们”,但考虑到孩子上初中了,以后高考要回重庆,为了让孩子早点适应,还是狠心让儿子留守。

  “我每星期都给儿子打电话,放假基本是每天一个电话。电话里,关心他的话就好说,要是问到学习情况他就烦。电话都是我们打给他,孩子除了要钱,不会主动给我们打。生活费我们交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再给他。”

  阿雅也很担心,爷爷奶奶的管教方法和自己的不一样,“但为了孩子读书,没有办法。孩子也经常哭,有时候打电话说说就哭了。我们不在他身边,他胆子很小,别人欺负他,他不知道怎样对付,老是被欺负。我们很想孩子,可是无能为力啊!”

  今年春节回重庆过年,一家人终于团圆,欢天喜地。但分离时刻终归要来,临走时,儿子背着父母默默地流泪。

  阿雅说,为人父母,在异乡辛苦打拼,“我们苦不要紧,就怕害了孩子”。她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我们这些在外地打工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就能在哪里高考就好了”。

  两位班主任的爱: 温暖留守孩子的心灵

  小刚是南宁市西乡塘区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上课时老走神,课余时间别的小孩玩得兴高采烈,他却坐着发呆,上学期语文期考才考得30多分。班主任杨老师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于是上门家访,这才知道小刚的妈妈因为嫌弃家贫已离家出走,爸爸则在外忙着打零工,小刚跟着年老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天放学后得背着年幼的妹妹做家务。

  “看到孩子无助的目光,我心里感到一种责任: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留守孩子更需要我的爱。”于是在学习上,杨老师耐心辅导小刚,在生活上则像妈妈一样照顾他:放学回家路上用摩托车顺路带他一程;经常给他买学习用具;天气转冷了,还给他添加衣服……渐渐地,小刚变得开朗起来,课堂上发言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

  杨老师告诉记者,该小学约一半学生是留守儿童,一些留守儿童个人卫生方面比较差,很多同学不愿意和他们玩。为了帮助他们改变个人不良习惯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杨老师在班里先开了个“我们都是一家人”的主题班会,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召集起来,一个个给他们剪头发、剪指甲。同时每天让小组长负责检查每组同学的指甲、耳背、衣服,在检查的过程中经常表扬这几个孩子。渐渐地,他们都开心地融入了班集体。留守儿童的家长,很少主动和老师沟通,偶尔有个别家长给老师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已属难得。遇到一些特别情况或孩子进步时,杨老师会给留守孩子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孩子的表现,但她很少收到家长的回信。

  南宁市一间小学的留守儿童也占该校学生人数的三四成。班主任陆老师的班上有7个留守儿童,小龙是其中之一,他不爱说话,上课心不在焉,下课也不敢和其他同学玩。“原来他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得不去广东打工了。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家中生活很贫困。小龙很想妈妈,但他连给妈妈打电话的钱都没有。”了解这一切之后,陆老师每周让小龙用她的手机给妈妈打两次电话,让班干主动找他玩耍,学校春游她给小龙买了他喜欢的零食……如今,小龙和别的孩子相处和睦。

  “相比其他孩子,留守儿童往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太合群,比较自卑、孤僻、悲观。学习上,因为没有人监督,孩子的自制力又比较弱,他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陆老师介绍,根据这些特点,她常在活动课抽出一点时间,辅导留守儿童,尽量让他们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同时也发动班上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们。

  心理咨询师观点:孩子幸福感指数高低取决于亲子关系

  自治区妇联2007年曾发布了一份《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这份关于广西91个县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指出,由于家庭教育、家庭关爱的缺乏以及监管不力,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发育不健康、学习成绩不佳、不良行为多、生活习惯较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有些孩子甚至会因为思念父母亲,又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产生怨恨心理,性格扭曲。

  由于缺乏关爱,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变化不易被察觉。如掐死奶奶的小晴,旁人只看到她乖巧的一面,殊不知其心底已如海底活火山一般,积蓄着爆发的力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廖洁柳认为,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亲人和老师要善于疏导。

  “面对重重压力却无法释放的时候,有些留守孩子不会选择倾诉或求助,甚至不会哭,而是选择将自己层层包裹起来,貌似很坚实,他没有想到,其实在包裹自己的同时也阻碍了自己宣泄的渠道,最终会将自己包围在不信任、不被认同的情绪中。巨大的压力在厚厚的包裹中不断酝酿积累,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也许只是一个场景、一段记忆就会成为导火索,点燃心中早已不堪承受的重荷。这种积蓄的力量一旦爆发,不亚于一颗‘重型炸弹’。”

  廖洁柳说,在实际生活中,当一个孩子不愿意倾诉和表达甚至不愿意哭泣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对身边人和事的关注度降低。同样,他也不希望别人的关注,而这往往是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的前期信号。

  廖洁柳还指出,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和谐,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感知程度。给父母打分越高的人,所体现出来的亲和力也就越高,得到别人的信任程度也越高,对幸福的感知程度也就越高。而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通常幸福指数比较低,幸福指数越低,积蓄的心理压力越大,仇恨感越强。“很多家长都误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其实他们会记住你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点滴关注,是孩子的美好记忆和永远的幸福感觉,成长中的关键场景一旦缺失,是无法弥补的。一个孩子上台领奖的时候,他希望能和父母亲分享这份荣耀,如果你无法和他分享荣耀,他就不愿意让你分担他的痛苦。”

  “如果我是那个小孩该多好,可以在你怀里淘气地撒娇;在你关爱的话语中满地乱跑,好想听听你那久违的声音,宝宝别摔倒;如果我是那个小孩该多好,可以缠着你拿玩具逗我笑,在你慈爱的目光中投入你怀抱,这种感觉我一辈子找不到;孤独伴我走过春夏,眼角的泪水无人来擦……”这首名为《心灵渴望》的歌曲,反映了留守孩子的真实心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变成“有父母的孤儿”,廖洁柳建议,父母亲离开孩子外出打工时,宜作慎重考虑。

  专家建议: 与留守儿童沟通应多表达爱与思念

  “留守儿童很多是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监护人年纪偏大,知识匮乏,跟现代社会教育接不上轨,对留守孩子谈不上教育,只能算抚养。老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有限,通常不会察觉留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偏差。”广西恩贤教育训练学校的校长曾爱文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即使不能在孩子身边陪伴成长,也应该多和青春期的留守孩子沟通,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疏导。

  “一些家长给留守孩子打电话时,喜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结果到后来打电话孩子都不愿意接了。”曾爱文指出,与留守孩子沟通,只要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思念就足够,而不是对孩子一味地说教。“你想孩子,孩子也很想你,听到孩子的声音,为什么不能多和孩子说些开开心心的事呢?学习的问题不是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如果打电话时你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责骂,就会冲淡亲情,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沉默,接一个父母亲的电话,内心复杂,眼神也复杂:接吧,聊得不开心;不接吧,不知道爸爸妈妈爱不爱我……”曾爱文建议留守孩子的父母,在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的时候,不要让亲情电话变成对孩子冷冰冰的“遥控和监视”,而应该是对孩子生活的关心、“爱和保护”,对孩子遇到的困难给予正确的指导,“除非孩子主动说起,家长不宜直接和孩子谈具体的学习情况,这些可以向孩子的老师了解”。

  曾爱文还特别指出,在当下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力度应加大,学校教育对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班主任和老师的角色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家庭教育的缺位,而一个老师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在对最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Tags:留守,孩子,变成,母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