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合作精神,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地丰富教学形式。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并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这里既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成功之处: 1.科学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分组:一是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 、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合理分工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采取轮流制,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3课堂教学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展示汇报,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集体观念,增强了竞争意识;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思维广了, 头脑灵活了 ,口头表达能力强了,班级更团结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存在的问题 1.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转 2. 在强调合作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3. 由于小组间的竞争一般采用“每个成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小组总分(平均分)后教师对最好的小组和各竞赛组的优胜者予以表彰”,这种激励方式会“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影响团结协作性。 4. 教学中的延伸拓展不够,大部分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只盲从他人的问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运用的空间狭小。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1、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2、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中老师在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 3、善于傾听。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说许多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学会傾听可能大多都会忽略。学会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学会傾听,善于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4、动手实践。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属于学生的教师绝不占有,能让学生实践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转 Tags: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