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工作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突破口,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和便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以服务教学中心工作为导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我们在工作探索过程中创新的理念和特色思考。 关键词:专业特色;学生管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Tags:结合,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