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月薪上万女白领住250元出租屋倾其所有为西部校建44图书室

日期:2011-9-5 10:24 阅读:

    8月28日,在一所学校的图书室里,小西随手从书柜中拿出一本原有的书,里面大多是十几年前出版的旧书。记者 王怡波摄

  8月29日下午,面对水流湍急的汭河,所有人一筹莫展。这里本有一座浮桥,是过河的唯一通道,但不久前浮桥垮塌了,新桥正在建设中。

  河约30米宽,对岸是一个叫同中的村庄,住着300多户人家。村里有一所小学,115个孩子在那里读书。

  河的这边是当地的几名助学义工、教育局工作人员和3名来自厦门的志愿者,以及901册要捐给同中小学建图书室的书和一些体育用品。

  直接淌水过河?找个梯子架在两岸距离较短处过去?等水势消退再来?这些方案最终都未被采纳。最终敲定的方案被公认为最能保证图书迅速、安全到达对岸:请正在修桥的挖掘机送大家渡河。

  书放在挖斗中,人分为两批站在挖掘机侧面、背部,随着挖掘机摇摇晃晃地在急流中蠕动前进。到达对岸后,早已等候在岸边的同中小学的师生,将书和体育用品装上板车,欢喜地从两块玉米地之间的小路,拉往学校。

  渡河时,来自厦门的小西(网名——记者注)最为紧张;而到了学校,看着书一包一包拆封,她又最为兴奋。小西的真名叫汤玲玲,这名28岁的女青年已是第二次来到甘肃平凉。两次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偏远学校捐建图书室。这次,她要用募集来的钱,在甘肃平凉、庆阳等地为30个中小学捐建图书室,图书总量28209册,总价值近70万元,另有价值23300元的体育用品。

 “做完这次,我就只剩下5000元了。”小西现在月薪上万元,即便在厦门也不算低,但她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只租住一间每月250元的房子,“把钱都用在操办捐建图书室上了,孩子们才是真正需要钱的”。

为“书”消得人憔悴

  与半年前在厦门见面时相比,小西略显疲惫,眼圈发黑,但说起话来,她的活力又将疲惫一扫而空。从她充满激情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对捐建图书室的热情有增无减。

  这次,小西要花7天在甘肃跑遍30个学校。为此,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她被迫连续通宵加班,什么时候累得不行了,就随便打个盹儿。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段日子里,自己究竟一天睡了多久。

  8月28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西安与从厦门来的小西会合时,她已连续两晚没睡。28日凌晨1点,她还被叫到公司开紧急会议;早上7点,她已同另外两名厦门志愿者庄斌、张旭晖一起,登上厦门飞往西安的飞机。

  28日中午,在西安一家小餐馆里,小西跟受她所托为孩子们采购生活用品的当地志愿者唐见见简单吃了个饭,随后就到唐见见家将11箱肥皂、牙膏等物品装车。下午1点左右,她便踏上西去平凉的路程。

 “困过头了。”车上,小西并不理会两夜未眠袭来的困倦,只是兴奋地跟记者聊大山里的孩子,聊她无数次地被感动,聊这次要去的学校。她拿出行程单,一个一个地解释:这个学校在很偏远的地方;这个图书室要挂牌叫“明予爱心图书室”,因为捐款者的女儿叫明予……

  两个半小时后,小西带着浓浓的倦意趴在背包上入睡。但只睡了十数分钟,她又精神十足。从厦门出发前,她在当地论坛上调侃自己:我还真是“超女”啊。

  “小西”这一称呼也源于她在该论坛上的网名“阮倩西”,很多通过网络了解、支持她的人并不知道她的真名。

  这个来自苏北的女孩,最初的理想与山区的孩子毫不相关:先工作几年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再找个机会出国留学。

  但2007年,当小西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公费读研的机会,到厦门工作,并偶然参加了助学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后,她原来的理想便发生巨变。她突然发现,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帮助,并且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何必出国?自此,她走上了这条“不可收拾”的路。

  面对接下来每日满满的走访行程,小西丝毫不觉得累,反倒笑着说:“我到这里权当放松啦,至少不用熬通宵嘛。”

  9月4日晚,小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厦门,但她仍记着每日走访中,孩子们给她带来的感动。

“货真价实”的图书室

  小西此行要去的30个学校中,其实有些学校早已有图书室。但除了名称,这些立着几个空柜子的房间,似乎与图书并无关联。

  在平凉市灵台县上良乡旧集小学,甚至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但“图书角”3个字下面,只有两张桌子,有的上面放着学生脱掉的外套,有的则空空如也。其中一个教室图书角的桌子上,放着一摞用报纸包着的长方体物品,记者打开一看,却是几块砖头——这是用来垫课桌腿的。

  送来的上千册图书拆封后放在桌上,堆得老高,旧集小学3年级的孩子景景不断踮起脚尖,想看清楚摆在最上面的书的名字。他羞涩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喜爱看书的心情,而当被问及“平时都看什么书”时,他低头答道“是语文课本”。

  平凉市地处甘肃东部,与陕西相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平凉也受到波及,一些原本破败的校舍,倒塌的倒塌,残存的也摇摇欲坠。此后,平凉不少学校享受国家补助政策,校舍得以重建或修复。

  但是,重建或修复,带给这些学校更多的是硬件上的完善。至于书本,原来没有的,还是继续没有。“孩子们想看书还是没得看。”2010年10月已走访过平凉多所学校的小西对此感慨不已。

  8月29日,记者跟随小西走访的灵台县上良乡荣旺小学、泾川县黑河小学、泾川县汭丰乡同中小学,校舍都崭新亮堂,但一到图书室,或者只有一二十年前的旧书,或者只新添置了几本并不见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

  在荣旺小学图书室里,书柜上赫然摆着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几期《农村财务会计》。已经在荣旺小学当了27年代课教师的朱巧花无奈地说,这里有些书是老师捐的,有些是学生家里捐的,很久没看到新的了。

  原本,小西更希望在硬件也极为艰苦的学校捐书,走访后却发现,其实,一些外表看来华丽的学校,图书室也仅仅像个摆设,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样强烈。而这些学校本身的财力并未随着重建、修复而增强。

  小西开始一视同仁地给所有缺书的学校提供获捐的机会,并根据平凉一线义工于成学、张力耗时两个月的实地走访情况,从申请的四十几个学校里,挑出30个学校捐建“货真价实”的图书室。

小西住的是月租金250元的平房

  2009年在四川捐建第一个图书室以前,小西已经做了不少“一对一”的捐资助学。但渐渐地,她认为,建图书室更能保证孩子们的切实受益,而不至于被个别师长利用,使得孩子依然无助。这次到平凉之前,小西已陆续在四川、广西、甘肃捐建了14个图书室。

  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是小西最看重的。她曾在回复自己帮助过的一个女孩的信中,用著名诗歌《相信未来》中的诗句鼓励对未来失去信心的这名女孩:孩子,请相信未来!

  现在,小西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她公司的老板答应这次出钱捐建5个图书室,她便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她父母劝她不要再做这种“傻事”,她便悄悄地来到平凉,没日没夜地奔波;甚至,这次从甘肃返回厦门后,小西打算辞掉现在的工作,到广西去支教,“5000元,在那边撑一个学期应该没问题吧,然后再回厦门赚钱建图书室”。

  种种努力,只要于孩子的未来有益,她都会义无反顾,“有多远就走多远”。

  究竟能走多远,小西深知,财力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月薪上万元的厦门白领,其实手头异常拮据。自2007年工作至今,除花钱帮父母在江苏赣榆老家买了一套总价30万元左右、首付30%的房子,小西的收入全部用在助学上。

 “买书和体育用品的钱都是我募集的,我自己的钱其实都花在执行上。即使这样,都觉得钱太不够用啦。”为此,小西曾在论坛上调侃:“我一定要嫁入豪门,那些死有钱人,能建多少个图书室啊!”

  从两年前开始,小西只租着200元一月的城中村平房。在从西安赶往平凉的车上,她还向记者抱怨:“最近房租涨了,现在要250元一个月咯。”

  有时,小西又觉得自己很“功利”。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不管这里有多少知名的景区,她一概没兴趣,“去了又怎么样,只能拿来跟别人炫耀”。崆峒山是平凉的最知名的景区,小西去年来的时候在朋友盛邀下去了一次,但她一直觉得:与绕尽山路、提心吊胆地走访学校相比,这实在没什么意义,“我太功利了,哈哈”。

  在同行的志愿者看来,小西的目光,早已从名山落到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身上。算来,小西在行万里路过程中,早有数不清她本向往的名山大川与她擦肩而过,而她一次都没停下脚步与它们“交心”。她只觉得,对山下川边的孩子而言,知识、未来有着比山川更厚重的意义。而从她第一次将书本交到怀着热烈渴望的孩子手上开始,这种厚重便悄无声息地由她担负起来,“直到自己无法承受”。

Tags:月薪,上万,白领,250元,出租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