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还红红火火的民办高校,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招生危机。据媒体报道,江苏2010年高考第二阶段招生,有8万多名考生没有填报志愿,选择了复读、出国、直接工作或走自学考试之路,最终导致招生计划大于实际需要上学的人数。江苏省高校第一次受到生源不足的冲击,而第二批次的民办高职学院,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源不足,这使得有些办学者产生了焦虑和担心。 民办高校,特别是专二批次的高职院校,真的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吗? 其实不然,从生源数量这一方面来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数仍将稳步增长。据统计,200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有2826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有128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4.2%。但是根据此前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那么,无论是上大学的人数,还是比例,都会不断地上升。 不过,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学生对上大学的要求会更加理性,对学校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前不久媒体报道,湖北有些高校开学后出现了部分新生没有来报到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的选择更为理性、多元化。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学的质量、特色、品牌将成为学生选择高校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优胜劣汰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若学校没有特色,办得太平庸,自然而然就鲜有学生问津。民办高校遭遇生源荒,并不是因为广大学生不愿意上大学,没有上学的需求,而是因为不愿意上没有特色、不好就业的学校。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容易,但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仍然是很旺盛的。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从需求来看,宝塔形人才结构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呈现出中间很大、两头很小的菱形结构分布,大学生很多,但是拔尖创新人才以及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太少,国内顶尖的大学尽管招收了一流的考生,却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一流人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能、会操作的技术骨干,可是,即使是高薪招聘适合者也寥寥无几。从培养方式看,形成了两头向中间挤压的同质模式。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院校,抑或是民办高校,一味地追求综合性、多学科、求大求全,基本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太差,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素质优秀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是有的学生有学不想上,民办高校处于招不到学生的担忧之中,这难道不值得学校冷静、深刻地反思吗? 我国的民办院校大多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民办教育不仅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在起步阶段的不成熟,不少学校经历了初创的坎坷与曲折,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民办教育的优势,创办具有中国特色,有追求、有思想的民办高校。很多民办高校延续了公办高校的办学路子,束缚了民办优势的发展;缺乏开拓创新,使民办高校失去了竞争的内生动力;缺乏特色、优势、品牌,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民办院校还可以招到一批学生,但一旦教育资源相对宽松、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由时,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品牌的民办院校必然会处于被淘汰的危机之中。 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理想、有作为的民办高校,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吸取国内外高校办学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民办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大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创建品牌,在危机中振兴。 一方面,民办院校应当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尤其是特色、专业、品牌定位,民办院校的体制更灵活,与市场的对接也更加紧密,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应当要紧密贴近市场需求,设置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前不久,媒体报道,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专科生大于本科生,本科生大于研究生,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只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民办院校也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报考民办院校。 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应当要狠抓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在报考人数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民办院校不应该惊慌失措,而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一是要根据变化后的情况,调整招生数量,在寒冬来临时,不必把目标定得太高;二是要苦练内功,要做好已经招收进来的学生的培养工作,注重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办学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Tags:民办高校,振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