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坚持科学发展观 改进高校德育管理工作

日期:2010-12-16 15:10 阅读:

        摘要:本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德育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更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内容。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德育工作与其他教育工作、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改善激励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激励水平.推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水平,最终达到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乃至以后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法论.也是我们管理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意味着要把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制度、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核心目标。因此.教育要以培育健全品格的人为本,要以德育人,德育为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心全方位发展.真正做到学生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德育管理工作.就是要遵循德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工作者及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高校德育改革的各个环节 
  (一)更新德育目标,加强德育目标管理 
  学校领导、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则是强调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及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自觉主动地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接受影响,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加强德育工作,应树立德育目标管理意识.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化管理.使目标标准与学生的发展相符合、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过程中.真正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当前学生的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进程及趋势,设定一个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内来制定发展目标。在这个前提下,由学生与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商定德育目标,将个人目标与总目标结合起来,并将此目标作为衡量其最终品德发展成效的标准。加强德育目标管理,可以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手段、措施更加具体.针对性强。对大学生来说,品德发展的目标也进一步明确和具体。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能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并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从目标的内容上看,包括了认知方面(知识的学习)、情感方面(认同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及技能方面(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 
  (二)加强德育过程管理.优化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 
  德育过程,是实现德育既定目标的过程,是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根据自身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加强德育过程管理,就是要对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资源整合、协调、优化,使效率达到最大化。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等的理解和把握,是道德能力发展和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明确相应的道德规范。加强德育内容的科学化管理.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来选择、更新德育内容,把德育内容与当地人文环境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结合起来、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地方化和个性化。 
  道德情感是在掌握、理解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核心.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道德能力是对道德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发展。高校德育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理念.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在面对道德是非时.学会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取舍;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选择;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发展自己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丰富、和谐与发展的精神世界。 
  道德素质是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的深化和升华所谓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先天禀赋基础上经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道德知识、道德心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能力的总和。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能力的发展。那些外在的要求和规范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信念、信仰和追求。 
  总之,由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能力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是不均衡的,因此德育工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实行多种开端,即德育工作可以分别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同时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不能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的简单教育方式。
  (三)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 
  采取“课堂——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组织、培训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相结合的机制。要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传统实践项目的内涵.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街道挂职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管理工作。应注意的几个 
  (一)突出大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管理工作.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位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德育工作应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其积极主动选择接受积极影响,发展自己,完善自我。实现“要我怎么做”到“我要怎么做”的转变。要突出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把教育建立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教育者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引路者、指导者、辅导者。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这不但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还会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要保证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必须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接受教育。激励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动机,促使学生有效实现国家德育目标和个人思想品德发展的目标。而动机的激发在于需要的满足.因此我们要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及满足程度。要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不同的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以此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主动接受教育者的影响,改造自我、重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二)加强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结合 
  我们在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时。必须把德育工作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加强专业学习、学校后勤保障等其他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求进一步做好济困助学工作。开展“一助一”工作,扩大“希望工程助学基金”。国家、学校也应该拿出一部分钱帮助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要高度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强化德育课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都有其思想性、教育性的一面。要把德育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总是通过不同的专业学习、不同的职业训练、不同的岗位实践体现出来的.没有抽象的道德品质。而各学科的教学中又包含着思想政治、情感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内容都有其思想性的一面。我们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内容本身的思想性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我们应把德育课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

Tags:坚持,科学,发展观,改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