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日期:2010-7-1 14:47 阅读:

    论文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赫尔巴特理性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过分程式化和教师对教材的过分倚重。在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相关理论 科学 的研究作基础,同时需要发挥教师研究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反思性。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 教育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取代。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随之而改变。但目前,课堂教学因效率低下而受到了批评和指责,比如有学者认为课堂中的弊端至少有四个方面: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 
  影响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自然 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理论”。 中国 课堂教学深受影响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四阶段及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凯诺夫的教学五段论。赫氏企图用演绎的方式来构建教育学说,使各概念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至今许多教师将模式奉为课堂教学之圭泉,以“科学”的原则来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教师—学生—教材亦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稳定三角”。而我国从应用理论中派生出的实践型教学模式(atiernodl)总是把焦点过多地集中在教师行为上,认为“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学行为的理论”。正是在这种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不可动摇的“正式权威地位”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并试图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期待纳人到自己的图式中。但同时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又深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由此,就产生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大矛盾:l、教师如何为学生确立学习的起点2、教师如何判定教学是适合学生所需的3、在信息飞速 发展 的时代,教材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当教师将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时,有多少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建条件分析 
    近年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深思,也孕育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不应当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容器,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当然,这并不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和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占有优先上。还是思维的成熟上,都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在信息化社会中,以大众传媒和因特网为主千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并对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承载体的学校课程内容形成冲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也发生如下变化(见图): 


  从图中仍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程作为社会文化载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的关系,教师倡导的应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品质的自主学习,学生能保持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智慧的挑战,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对教学实践的概括,其研究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推动都是不言而喻的。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下建立教学模式,是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必由之路。教师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者,能否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挥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是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要做到: 

 

     (一)重建 教育 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完善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其他因素(如教育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只不过能引起教育的部分改变而已。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必须认定,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应该把儿童(学生)的世界还给儿童(学生)。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 科学 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可或缺。    
  (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避免教学程式化在教学中,我们还存在一个“读不懂误区”,即教师(教育者)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只有依靠教师才能获得或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殊不知,正是这一教育教学的“误区”无形之中阻碍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 发展 ,限制了学生自觉主动发展的机会。儿童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儿童有学习的天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意识和机体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著名物 理学 家功厄曾说:“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教材也只是作为知识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给教师提供了组织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范本。一切学习的过程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因此,“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依靠学生自身资源(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资源和已拥有的学习基础)和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音像资料、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教学,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另外,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进行学习,但这仅是因教学需要,在“静态的群体背景”下而暂存的教学单位,全班学生实际上是一个个“狐独的个体”,并未形成有意义的功能群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只是师生个体交往,不注重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活动能力。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功能的开发引起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功效。 
  (三)应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新课堂标准要求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转变不但意味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课堂内的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职业的基础,还需要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要受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制约。因此,应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模式,即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一旦凝固起来,就成为僵化的条条框框,就会陷于程式化了。课堂应该是流动着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场所。研究表明,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 总结 、反省、修正与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方式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反馈敏感性强,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纠正,保持对教学过程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方显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Tags: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