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逐渐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中,一些教学型高校提出了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是保证顺利转型的关键,而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论文针对转型期高校,从构建学科梯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发,分析了该类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现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若干措施。 教学型高校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培养,无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教学型高校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1]在我国600多所本科高校中,三分之二以上属于该类高校,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在逐渐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中,一些教学型院校提出了“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学术水平,由目前的教学型大学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工作中心的调整,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科研方面要注重二者的协调均衡发展。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是保证顺利转型的关键,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创建高水平学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论文针对转型期高校,从构建学科梯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发,分析了该类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现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若干措施。 一、教学型高校构建学科梯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科梯队是高校中教师队伍的一种存在形式,按学科、专业或某一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教师队伍。一般而言,一支健全的学科梯队应由1名学科带头人、3~5名学术带头人,多名学科骨干和一个包括若干科研助手、事务助手、技术助手在内的支撑体组成,大家合作或分工协作,在同一个学术领域内进行研究工作,其职务、专长、年龄等结构能满足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等学术工作的需要。学科梯队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战略抓手,[2]是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客观需要。 1.构建学科梯队是教学型高校提高学科建设与办学水平的关键 学科发展的水平是定位高校办学目标的依据,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处于转型期的教学型高校普遍已具备硕士生培养资格,但无博士学位授予权,只有少数学科带头人在与其它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因此,为实现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顺利转型,首要任务是开展“增硕争博”工作,其申报成功的重要保证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构建学科梯队是教学型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当前,制约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要靠各类教师的协同配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有利于将学科中最前沿的知识迅速反馈到教学中,有利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机会。 3.构建学科梯队是教学型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客观需要 对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型高校而言,往往将科研工作放在次要地位,学校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而普通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然而,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不能保证“增硕争博”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变的进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各学科间相互渗透与综合,要求教师个人专长与人才群体的互相协调,单兵作战严重制约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建立学科发展比较齐全的教学研究队伍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 然而,目前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现状 1.学科梯队建设意识不强,多数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自发状态。 对于教学型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方、教师对学科梯队建设意识淡薄。除了特色、骨干专业有明显的梯队外,绝大多数学科无梯队,只存在少数的临时项目组,项目一旦结束,项目组即解散。存在散兵作战,形不成团队。因此,即便是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仍是一盘散沙。对于师资队伍并不是很雄厚的教学型高校,更应将教师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1+1>2的效果。 2.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建设步伐缓慢,没有真正实体化。 当然,部分教学型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科梯队的重要性,通过采取行政干预方式来设立梯队,但常常成效低微,往往维持时间不长,有时因为带头人的流失而“夭折”。而通过学术带头人主动自觉组织队伍,一般教师主动向自己研究领域的带头人靠拢方式组织起来的学科梯队,往往对梯队的结构合理性方面考虑不够,不利于梯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有影响力的带头人,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学科带头人为学科梯队的龙头与核心,决定着梯队建设的成败。而在教学型高校中,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领军人物可谓是凤毛麟角,尤其在新兴学科上更为突出。一些学历层次较 *本文为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中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06020651) 高的青年教师出于待遇、分配及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跳出原来学校,不仅造成师资培养损失,而且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留下来的青年教师则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常常处于盲目与困惑状态。 由此可见,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现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实现。 三、保证学科梯队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 学科梯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对待这项任务。 1.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引进、遴选与培养 学科带头人应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建设有贡献,能及时、准确地指明学科方向并组织领导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学术队伍,是学术造诣深、心胸宽广的帅才。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大师+团队”的模式更能高效地完成学科发展的任务,实现大师率领团队联合攻关,团队培养与孕育出高水平大师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校方可通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创新团队培养建设项目”、“优秀人才遴选与奖励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建设,促进建设。 2.注意影响梯队建设的内、外因素的优化调整 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梯队建设的主要内在因素,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能产生增益效应、互补效应、互感效应和团聚效应。[2]打破按行政隶属关系划编教师岗位的传统,最大限度地优化人才资源,起到既收编“散兵游勇”,又改编“奋战的孤军”的作用,为学科承担大项目、出大成果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科梯队成员的年龄、职务、学历分布应以大致呈金字塔结构为佳,以便能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能力。成员背景结构要力求学术杂交,避免近亲繁殖,注意新思想观念的引入,注重教师的学术创新与自由。有计划、有重点、合理地安排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正确处理青年学术带头人自然成长与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关系,保证学科建设后继有人,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 影响梯队建设的外在因素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方面是指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应为学科梯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环境,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诸如高水平科研仪器和设备的购置,科研编制的划出,科研启动基金的设立,科技资源信息的提供,高水平 国际会议参加的支持等。隐性方面主要是指宽松浓厚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梯队文化应围绕“民主、公开、合作、进取”,充满朝气和活力。同时,应注意关心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使之能在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下安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3.不断强化梯队实力,增强学术凝聚力,注重特色发展。 学科梯队应通过提高科研水平来巩固和发展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目标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提高科研项目立项的命中率,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表征是该学科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3]在研究方向上要有前瞻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寻求新的增长点,保证学科建设持续发展。学科梯队应具有很强的学术凝聚力,它是使得学科梯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自身具有强大稳定性的保证。教学型高校可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学术传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确定学科梯队发展的重点并办出特色。 4.健全监督评估制度,注意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 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应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科自我检查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以保证学科建设良性循环。借助于省(部)级重点学科的申报、立项、评估和博、硕士点申报等工作的机会,对全校所有学科梯队进行检查自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通过向校外推荐“获国务院和市政府津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校设各类教学科研奖励等手段,将责任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同时对教学、科研中违反学校规定,发生事故过失者按章处罚。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待遇留人。 学科梯队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型高校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因此,学科梯队建设应放在工作的首位,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学科建设,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铺平道路。 Tags: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