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然而,此时高考复习由考点梳理进入专题突破的转折期,也就是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近几年持续的调研,我发现有高达49.3%的学生会出现一段时间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有时还会感到头脑昏沉,心情烦躁。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可以称之为“三月浮躁”。 一、“三月浮躁”的表现及成因: “三月浮躁”的主要表现是:学生普遍感觉学习不在状态且效率低下,心情烦躁、静不下心来。 “三月浮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未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造成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2、高强度、高密度的考试与练习引起了急躁、烦恼和高度紧张 有的学生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没底,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三月浮躁”现象。这种因素极易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备考活动上,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出现了"刀枪不入"的发"木"状态。同时,学生对应考缺乏信心。这种心理状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下降。 3、群体心理暗示。 在集体学习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或几个人声张自己头脑发“木”,什么也记不住,就会暗示其他人,造成连锁反应。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其他同学而引起对自己的否定。 二、“三月浮躁”现象的对策: 1、厘清学习情绪,改变学习状态 学习(智力)活动总会伴有一定的情绪(非智力因素)。因此,在习得某一知识或技能的同时,总会伴有相应的情绪,或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经过多次的反复,这种情绪就会衍生为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明知考试(作业)不理想时不因该过分沮丧甚至自暴自弃,但却难以自拔。 (1)自我提问,宣泄隐藏情绪。 在心浮气躁,难以静心复习的时候,不妨这样:放松,书写此时此刻的想法或是向老师、同学、父母倾诉自己的想法,并按照对自己的困扰顺序排序,选择前面几项分析——这就是“心结”了。把潜意识里的消极情绪外显出来,就初步梳理了情绪。 (2) 自我设计,塑造适应行为。 潜意识里的不良学习情绪,实际上就是一种习惯性条件反射,就是一种习惯性不适应行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先设计一套适应的、智慧的的行为,经过科学的训练,并反复操练,以覆盖旧的不良适应行为。 (3)自我暗示,修炼积极心态。 高三备考,非只为智能的储备,也需要心态的修炼。须明白,快乐或痛苦,挫折或成功,都是备考过程中的一种不可或缺也不可回避的一种体验,都是成长的一种资源。学生需要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自从中获益而不是怨天尤人。 “三月浮躁”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有时候要自我吹嘘、自我陶醉、自我赞美一番,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才能振奋精神。 2、理清学科问题,追求复习效率 (1)问题检查,漏洞补救 学习就是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也即“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和新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知识结构中存在着核心知识漏洞,则往往导致严重的偏科现象,或者某些板块的内容总是难以掌握,表现出不应该的学习低能。 可以采取“错题分类”策略。借助“纠错本”、“试卷归类集”、“积累本”等载体,采集错题,并且进行分类:①失性失分或知识性失分;②高频出错或低频出错;③容易题、中等题或难题等。 在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并高层次的解决问题。高频出错题目,往往反映核心知识点的缺陷;过失性失分题目,往往折射出学生的高三心态还缺乏修炼。而且,通过分类,可以使问题的数量大大“缩水”(即积累本或纠错本上的东西往往少于课本上或是考纲上的知识点)。看看少之又少的错题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信心。 (2)问题澄清,目标分解 高考命题,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一般为3:5:2。理论上,以单科满分150分计算,准确做答容易题和中档题可以获取120分的理想成绩。这提醒大家,要对问题进行辨识,对问题进行选则,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要结合自己的考试期望目标,分析哪些题目是自己必须准确做答的,哪些题目可以取舍的。考试没有不会做的题目,没有失分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得够自己的该得分,便没有遗憾。同时,要对梳理的问题进行一个规划,分阶段解决。如一周分为两个阶段,注意不要与教师的复习计划冲突,而且要帮张阶段性自我监督、检查和落实。 通过分解大目标,落实小目标,自然容易体验真实的的复习效果。譬如一个个十字路口更容易让人确信目标的接近。其实,当年,日本的那位马拉松运动员之所以成功,其秘诀就是把42.195公里的路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赛段,这样,目标看起来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现在离高考还有70天,6个学科,合计增分10分到20分,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学科,再分解到几个大型考试(比如半月考、诊断性考试、适应性考试),每次考试每个学科增分的目标就那么三两分,应该是有机会的。 Tags:高三,学子,对话,之六,克服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