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教育管理职能作为教育管理理论的概念系统,一切教育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都可以纳入其中。当今世界各国积极探索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是指教育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理应作为教育管理的职能。但是,根据现有的教育管理学理论,教育管理并不具有创新职能,仅是对已确定的秩序的维护,并可能阻碍管理的改革。因此,研究教育管理的创新职能及其表现,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创新职能的提出源于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创新要求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变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运用的整个过程。教育管理者需要通过创新以求实现管理的目标。管理需要创新并不等同于管理具有创新职能,这首先应研究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问题。 1.从学科建设看教育管理职能理论的缺陷。 我国教育管理学作为教育科学领域中较新的学科从8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究,其两大分支(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发展很快,特别是微观的学校管理学研究成果显著。 〔1〕但无论是校长,还是教育行政官员,不论他具体从事何管理或教学工作,都要从一般意义上回答:什么是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是什么?即所谓教育管理的职能问题。 教育管理学讲的是一种“标准”环境下的管理,把教育组织看成是一种非现实的封闭系统,“它极力排除外界中各种非教育因素的影响,把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和教育系统都简化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和相互间的关系”,“没有教育管理行为改造的内容”。 〔2〕由于教育管理学中的误区,造成管理者的思维定势。深化教育改革,常被理解为一种政治态度,而不是一种管理的理念,更不是一种管理的实践。对管理者评价上的求稳和“群众没意见”的用人观,也引导着下级管理者做上级决定的执行者,而不是本部门工作的改革者和开拓者。而对大学教育管理职能的界定,已成为制约高校改革的重要因素。 2.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管理心态的变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高教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管理文件、大纲与指导守则等,都与改革的步伐不大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被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迎接目前挑战的能力”, 〔3〕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运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学校管理者在谋划、布置各项改革时,其本身的管理思想“认为按照规则行事所遭受的失败,比通过创新所取得的成功更具荣誉”。 〔4〕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因此,高教管理者的管理观念的变革应是学校改革的先导。 3.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学校管理变革。 近十多年来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与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创造知识、交流信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职能的大学,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以管理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锐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传统的教育管理的封闭、守旧等种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创新精神,妨碍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的实现。比如,近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对课程体系很难触动,校内人事分配制度很难推进,教学管理体制如学分制很难实施,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教育管理职能观念的影响。因此,研究现代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高教管理的挑战,更新管理观念,是当今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强调教育管理的创新职能胜于维持职能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概念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职能的观点 〔5〕对大学的教育管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教育管理职能理论的维持特点及本质缺陷。 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学派,这就是管理职能学派或称管理过程学派。“传统的管理是命令和控制平凡的表现” 〔6〕强调管理的任务是保证系统按计划目标的预定方向和规则运行,即管理的“维持职能”。 毋容置疑,恰当的维持是管理活动实现目标与落实计划所必需的,是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基层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从事的活动。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看,消极与孤立的维持是熵增,创新的本质是负熵,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只有维持而没有创新,系统内部的熵增使有序状态难以维持;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便会无时不刻地处于非平衡状态。唯有维持与创新最优化组合的管理才是卓越的管理。 但是,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常常被忽视。彼得•德鲁克认为“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由”。在将来,社会的创新甚至变得比技术的创新更加重要。只有当创新的速率和质量足够好时,一个企业或任何处于竞争中的人类系统才可能生存和恰当发展。 〔7〕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系统活动的内容、形式、活动要素及目标也必须不断地调整或变化,否则管理系统就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因此,创新就从管理的四大职能中凸现出来。 2.创新是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者没有把创新列为一种管理职能,是与管理学创立时工业化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变与不确定的时代的来临,令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付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不创新就无法维持。学校内外部的激烈竞争与挑战,迫使我们要敢于走新的路,办出特色,更多创新。“足够的创新速率和质量的恰当组合,是取得成功的第一位关键因素。” 〔8〕创新,事实上已成为高教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创新职能具有层次性与自觉性。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目标、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职能、教育管理手段、教育管理对象六大基本子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子系统之一的教育管理职能,是指教育管理系统所具有职责和功能,它一方面与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和管理对象形成认识循环圈,另一方面又与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有机地组建一个能够产生教育管理实效的实践活动链,两者协调发展使得教育管理系统具有了特定行为和整体功能。 〔9〕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管理职能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的创新职能也应包括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 在教育管理职能体系中,有学者提出了分层次职能结构:同高层次教育行政部门对应的宏观职能为规划、决策、评估、预测等护卫职能;处理常规管理问题的计划、组织、控制、教育、指挥、协调、激励七项基本职能;微观职能为调查、研究、分析、处理、调配、宣传、训练、命令、任免、引导、咨询、部署、实施、审查、考核、总结、奖惩等保健职能,以对基本职能和宏观职能加以完善和补充。但三层次28种职能,却未将创新列入。笔者认为,三层次每一职能中都普遍存在着创新问题,特别是在宏观职能与基本职能两个层次有无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管理的成效。 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大学贡献的需要程度及大学本身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大学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大学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会因熵增积聚导致退化,最终被淘汰。而不断自觉地改变获取资源与组织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创新职能所在。 三、教育管理创新职能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职能。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的规划、方案或计划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的信息反馈和纠正措施表现。要不是因为变革,管理者的工作会相对容易得多。计划将会变得毫无问题,因为明年与今年没有什么两样;所有的组织都可以采取严密的结构设计;决策方案因结果的准确预测而简化。然而,社会与环境的变革是管理的现实,对付变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可以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管理职能不同,它既可以发生在决策期,也可以发生于管理运行中,因而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是“在其他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11〕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此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职能的主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与要素看,大学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 大学具有发展学术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使命。大学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大学,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定位于专业与行业对口的“窄深型处方式”专家的培养目标,导致重专业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非把目标创新变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而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结构创新指大学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办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连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的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实验的变革等。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 人员创新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是仅按计划和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定优秀管理的象征就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人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序,而非简单的重复。领导应正确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大学唯有首先营造管理创新及学术创新的氛围,才有可能培育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3〕〔4〕〔6〕〔7〕〔8〕戈特利布?冈特恩•《创造性领导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11〕〔1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9〕〔10〕安文涛•《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9~169页 来 源: 教育发展研究1999-6 Tags:创新,职能,学校,教育管理,缺陷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