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日期:2005-12-20 09:59 阅读: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省教科所、杜郎口中学 作者:许爱红 刘延梅 刘吉林

     农村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能否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打破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制约,走一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学生自主学习、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教改之路?在现实条件下,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和策略能否得到落实?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在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社会各方面仍然以世俗眼光看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了许多非凡之举,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提升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这样一所师资、生源都不理想的农村中学能够在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实施这种学习模式吗?60多人的大班额中能实施合作学习吗?能进行全面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吗?教师真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吗?学生能够主宰自主学习的课堂吗?特别是学困生能适应吗?我们怀着种种疑惑,走进了杜郎口中学。
   
     一、“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实况描白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是24个班同时开放的,24间教室、24位教师、1460多名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同时用心灵用生命讲述课堂的故事、讲述成长的故事。24个班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座、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杜郎口的课堂发言几乎不用举手,学生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但是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当你走过教室的窗前,当你踏进教室的大门,可能没有学生注意你;当你驻足聆听,可能没有人在意你。我们为这样的课堂感动: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激情投入,他们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
   
     (一) 教学环境:标志性变化
     杜郎口中学的教室是农村中学最普通的教室:这里除了电灯以外没有更多的电器,什么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这些在发达地区小学、幼儿园里司空见惯的教学仪器,在这里没有一丝影踪。教室的前后都是大大的黑板,四周是水泥的墙裙,中间是简易的课桌椅。
     可这又是极不普通的教室:三尺讲台不见了,而代之以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水平面;“一个面向”(学生面向讲台)不见了,而代之以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时调整的“多个面向”;一块专供教学用的黑板不见了,而代之以教师屋山上的两块大黑板和四周均可作黑板用的墙裙,甚至连水泥地面也可以作黑板;全校平均班额为60-64人,一般分为6-8个小组,上课时,一组的同学一簇簇围坐在一起,或交流、或讨论,或争论。教师穿行于“魔方”之间,与平等“视线”、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们交流思想、研究问题、心灵相约、生命相遇。杜郎口中学的这种教学环境变化,是基础教育新课改呼唤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标志性的变化。
     (二)课堂展示: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我们实地观摩了两节展示课,分别是初一(一班)语文课“三颗枸杞豆”,初三(一班)“‘圆’的证明题赏析”课。令我们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深感这里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发生一种革命性变化。
     1、学生自主参与
     两节展示课充溢着一股浓浓的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气氛。无论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无论是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还是个人发言,都充满了“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单”、“你的看法有道理,但不够完善”、“我认为他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我来帮他修正一下”、“你说的不对”之类的平等对话,“短兵相接”的思想交锋和实质性的问题探讨。一节数学展示课上就发生了这样精彩的一幕:生A(代表第一组):“第一题要求证点O是正ΔABC的中心,只要求证点O是角平分线的交点就可以了,连结0A,AM=CN,∠AMO=∠CNO,MO=NO,ΔAMO≌ΔCNO,……”
     生B:“为什么MO=NO?”
     生A:“因为CO是正ΔABC的对称轴,则∠ACO=∠BCO,圆周角相等,弧相等……”
     生B:“弧相等,角相等,我明白了。”
     生C:“我连结BO,证ΔCMO≌ΔBNO也能证出来……”
     生D:“我还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生E:“我的方法也很简单:……”
     生F:“我认为大家的都很简单,但是我认为我的还是最简单:……”
     2、学习内容“大容量”
     这里的课堂不再“唯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基本依托,进行多方面的深度的延伸。其中既有内容的延伸、知识点的扩展,也有过程的展示、思维的发散。学生们连珠炮式的发言,各种各样的感悟,多种信息的采集和运用,甚至奇思妙想,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迸发出来,令人“耳不暇接”,不独觉得学习内容“大容量”,还感到在这里似乎发生了一次次“思想交锋”和“知识爆炸”。比如语文课━“三颗枸杞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这是从《小说林》上选的一篇小说。课文讲的是“我”因为逃学与三叔在树林里邂逅,三叔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我”要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在三叔临终赠送的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下,“我”终于成为了生物学家。
     有的小组截取课文中的“这时,太阳快要西沉”到结尾部分进行集体朗诵。我们对照着课文欣赏着孩子们的朗读,顿时觉得孩子们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我们通读课文,觉得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和一个个悬念的解决,其情感,其寓意,到了这一部分文字,已经达到了高潮,是整个课文中的最出彩的部分。他们读得很投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有的小组把“我”逃学的一部分编成了课文剧,还准备了简单的道具,三个人“粉墨登场”。只见G同学背着一个黄色的小书包上场了。
     “(旁白)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后来,我很不乐意地被爸爸送进了学校,整天在窄小的木桌前盯着书上黑乎乎的汉字。我心里烦躁极了,就在桌子底下胡乱捣鬼,每每被那个尖眼睛女老师发现,被狠狠地批评一顿。”这时,“老师”又上场了:“玩的什么东西?交出来!”老师凶神恶煞的样子,把全班的同学逗乐了。“没,没什么……”G同学的战战兢兢又引来了一阵唏嘘,估计是很多同学都曾经心有戚戚吧。“(旁白)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林子里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我赶忙追上去,书包在屁股蛋上‘当当’跳,练习本、铅笔、橡皮,从里边飞出来,撒了一路。我顾不得去捡,一股劲儿向前追去。……”G同学就这样在教室里的过道里一会儿捕蝴蝶,一会儿扑蚂蚱,渐渐地,我们也仿佛带到了美丽的小树林,看到了那里的花儿、草儿、昆虫以及藏在草丛里的“三叔”。“可惜太迟了!太迟了——”“三叔”的一声叹息,在教室里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在敲打着我们的心,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在这里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生命的教育。
     还有两位同学自告奋勇进行独唱。一位男生站起来:“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不要哭》,希望大家能喜欢。(唱)有没有一扇窗,能让你不寂寞,看看花花世界原来是梦一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乐,到剧终还不都一样,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要相信一切,珍惜一切。”一位女生也不干示弱:“我给大家带来的是《突然的自我》,(唱)听见你说朝阳起又落,晴雨难测道路是脚步多,我已习惯你突然间的自我,挥挥洒洒将自然看通透,那就不要留,时光一过不再有……”虽然他们的嗓音并不那么动听,甚至还有些走调,但是他们对课文准确的理解演绎与升华,以及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激情与勇气足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3、教师驾驭课堂颇具功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两节内容丰富、紧凑严密的展示课中,我们不难觉察出教师的“功夫”在“展示课之外”。一节展示课,如此之小的“单位时间”,如此密集的“群体参与”,如此“大容量”的内容,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从两位教师在展示课中的表现看,其沉着的态度,从容的教态,较为恰当的引导和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控制,都是颇见功力的。如语文展示课接近尾声,教师抛出一句关键的话语进行引导:“同学们能不能将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悟说一说?”一句话如“一石击水”,搅动“一池春水”。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三颗枸杞豆代表三叔一生的三个教训、三个遗憾,他的一生一事无成,三个理想都没有实现,原因是三叔怕吃苦,经受不住挫折,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朝三暮四,半途而废,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居里夫人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把太阳比喻为‘红色车轮’实指时间流逝得很快。‘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而荒废时光的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勤奋学习……”同学们一个个地争着站起来,读他们在预习时记下的感受。
     那位执教数学课的教师在学生此起彼伏的对话中,“穿针引线”,“随机点拨”,把握着学习的主脉,一堂课,他虽然只说了20多句话,却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表现出他的数学智慧。在有效地师生、生生互动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常常因为学生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而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但是,我们总有一种课堂上学生活动“过分”流畅的感觉,也时常产生“是否排练过”的疑问。在数学课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这节课上发言人次虽然达到了100多次,其中最多的一题有23人次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十分投入。但是,我们也遗憾的发现,这样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只有15个左右的同学一次发言或多次发言,仅占班里同学的四分之一。是不是这样的课堂只会促进优秀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发展?60多人能不能有真正的“共同发展”?
   
     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理性分析
   
     学生在展示课堂上的表现是近几年来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生自信的风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文本良好的理解与演绎能力,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杜郎口中学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教改之路逐步明晰,教改经验逐步成“型”,该校把他们旨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套路概括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一)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剖析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前“三”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整体性教学。所谓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多种效果。
     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课,展示课上学生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的是,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节,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正是这个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课堂氛围,很好的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二) “三、三、六”自主学习的价值解读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带有很强的原生性特点,是一种基于朴素教育理念的实践。而正是这一朴素的实践,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举步维艰的今天,给了我们勇气与信心。也许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者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实践集中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1、关注生命、关注实践的教育观
     在杜郎口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象杜郎口这样的农村中学,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一生发展奠基”,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了。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孩子们:“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考上学的,考不上学的,以后不能总在农村呆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适应社会的竞争。”在这种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思想下,杜郎口中学摆脱了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
     正是对生命、对实践的关注,使得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有人说,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走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你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这里的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发展中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教育本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而不仅是被窒息在分数牢笼里、被“肢解”的人,课堂教学目标也应由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我们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上所看到的一切,正是这些新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语文无错”的含义,才能使得学生在数学课上自豪地宣称:“你们的方法都挺好,但我的方法更好”;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手段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正是视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精神饱满、自信专注。
     这里的课堂分明是人生的驿站、求知的天堂。课堂上,学生可以抒发亲情、友情、师生情,可以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思索、可以争论;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仿佛是无话不说的朋友,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置身其中的人很难不为这种课堂感染、感动。
     2、主体自主发展的学生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更是印证了这一结论。
     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杜郎口中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学生要从那些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有主意、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上,一次一次体验着“教学相长”,一次一次品味着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幸福。不管是一题多解还是演示创意,不管是演绎延伸还是总结归纳,学生总能让教师吃惊的感到:“我们的学生真厉害!”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所学知识掌握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整合与建构的过程。杜郎口中学关注生命、关注实践的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建构学习创造了条件。杜郎口中学从课堂预习模块开始,就十分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生成的,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常常因此而改变。在展示、反馈模块,也常常因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杜郎口中学还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风格,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反对死记硬背。因此,在课堂上,很少有统一的学习活动。同样是对文本的学习,你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默读,还可以抄写着读;你可以自己独立学习,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同样是对学习的展示,你可以手写口读,可以编成小品,可以创作诗歌,可以编排舞蹈……因为他们在“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了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到了内心的澄明和敞亮。他们对课堂、对学习的沉醉与迷恋,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热情与释放出来的能量令人欣喜和兴奋。
   
     三、“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溯本求源
   
     杜郎口中学走过了一段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的改革之路。在该校卓有成效的多项改革中,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底蕴是丰富的,其根本点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充分挖掘“主体”的潜能,通过有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使师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绝境中的挣扎:让学生“动”起来
     当年杜郎口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曾经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学生;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厄运,杜郎口中学校委一班人决定从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使学校由乱到治,摆脱被撤的厄运。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校长崔其升天天拎着凳子挨个教室听课、与教师沟通思想,商讨教改大计。崔校长认为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独角戏,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
     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杜郎口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优),30分钟以上(良),29分钟以下(一般);4、教师基本功:A、板书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B、讲普通话。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一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校领导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许多教师对学校的新规定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但毕竟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师开始能够注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高辍学率有所扼制。一些学科骨干教师,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处初中的综合评价中杜郎口中学已居全县中游。
     (二)整体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
     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们怀疑、不解;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模式。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会遇到许多阻力。
     但杜郎口中学的校领导们对这种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这可以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先由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领导班子或成员上公开观摩课,然后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
     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变革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领导班子上的公开观摩课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耳目一新,如:张代英老师设计的两位小主持人的形式,学生辩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与不好等等。学科骨干教师上的示范课例则开始关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变革有了质的飞跃。这两次课的展示,使全体教师对“10+35”的课堂模式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接着,学校对教学改革整体推进,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一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三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包括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是学生动起来后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曲、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日臻成熟:“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诞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又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又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六环节逐步明确: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至此,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明晰。
   
     四、适应“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推动“两个转轨”
   
     (一)教师发展:由外力推动向内在需求的“转轨”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并非简单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涉及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重大问题的彻底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体验着教改的艰难历程,目睹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在不断发展着。教师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鞠躬尽瘁的“春蚕”“蜡烛”,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题“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意味着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眼睛看着他们用心写就的“教改之路”,耳畔回响着座谈时他们的心声,脑海里浮现着业务论坛上他们的精彩表现,我们为这些教师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组成部分而高兴。对校委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们从一开始的怀疑、排斥到试试看、觉着还行到尝到教改的甜头、深信不疑,这五年中教师们的心路历程是复杂的。
     1、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机制激励:外力推动
     否定自我权威、否定传统做法,这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为了尽快促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校委一班人在大力倡导教改新理念的同时,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执教观摩课、示范课,为教师提供直观、具体、可操作的案例,然后要求教师上达标课,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对改革者,奖;对不改者或“回潮”者,罚。如学校规定:教师讲解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不准站讲台,不能出现“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互动”以及“啊、嗯、这个、那么”之类的无效话语,必须使用普通话等。对屡屡违反规定的教师进行处罚。学校领导认为,在教师新、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激烈冲突的“转轨”时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给予教师一种强大的外驱力,其中,不排斥逼迫手段。这种外驱力促使教师无论在思想上是否真正接受教改的新理念,都不得不先在实践层面上展开。一旦开始尝试,许多教师惊讶学生们成为学习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无穷能量和出色表现,学生们的实际表现动摇了教师们原来的“老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学会”的传统观念,新理念、新轨道逐渐在实践过程中被教师所接受。
     2、回顾与反思:内在动力
     杜郎口中学从2003年春开始,每周六下午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业务论坛,至今已有40多个论坛题目。业务论坛已是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们喜闻乐见、易于驾驭、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一种好形式。论坛话题相当灵活,只要是教育教学范围内的话题都可以自由谈论。论坛由校委指定班主任组成评委,随讲随评,随宣布结果,以学科组形式排序,计入本人考核。随着实践的深入,业务论坛由开始的题目自定逐渐变为由校委提前一周写在办公楼厅黑板上。如:“我的课堂程序与学生活动”、“听课评析”、“谈预习”、“有感于学生评教”、“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观”、“怎样看待别人提不足”、“我与榜样的差距与对策”、“我对上过的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我的课堂优与缺”、“我对大容量、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操作”、“我的教改之路”等等。
     论坛题目往往是校委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每个题目背后都隐含着一段教改过程中的小故事。如:7名刚休完产假上班的女教师,她们对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却得过且过,工作的质量不高。为了使部分教师自省、自信、自强,《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观》适时提出了;随着教改步伐的加快,学校对先进大树大表,对后进也指出了明确的不足,面对这一工作思路的调整,个别同志对待自己的不足像秃子不愿摘帽一样,而对提意见的领导、老师说三道四,《如何看待别人提不足》的讨论及时遏制了这一错误苗头的滋长、蔓延。业务论坛促使教师成为个人专业发展的主体。通过论坛,教师们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到了其他教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体会到了唯有自己才是专业发展的主体。
     “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地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杜郎口中学大胆创新,建立起了校委(校长)、学科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四级立体交叉管理体制。校委以校长为“班长”,对全校工作负总责;学科主任负责全校各个年级的本学科教师工作、教学工作;年级主任分别负责各个年级所有教师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则分别对全校24个班负责,班主任有权聘教师,从只管理学生变为既管理学生,又管理任教本班的教师。这种管理体制是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合作、互相制约,是一种高效的立体交叉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合适的人,每个人都工作在他最合适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杜郎口中学首先抓制度建设,建章立制,从严治校。现代文明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领导的决策既有科学性,又有较高的透明度,能够反映民意。因此,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作用,就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全体教职工的广泛参与下,学校先后研究制定了《杜郎口中学考核奖惩意见》、《杜郎口中学常规管理量化制度》、《杜郎口中学对歪风邪气的处理规定》、《杜郎口中学教科研实施细则》、《杜郎口中学双十佳评选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改革初期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起到了规范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行为的作用,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教好教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局面得以改观。学校的其它重大举措也都经过全体教师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样,既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又增强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感。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校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突出人性化管理。学校从实际出发,把教师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传统的管理,强调对人的使用,只讲付出,不管需求,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教师同样有不同的需求,要让他们不断地付出,就要不断地考虑、满足他们物质上、生活上、精神上的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在政治上关心教师的进步,业务上关心教师的提高,生活上关心教师的疾苦,注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2003年孙桥中学与杜郎口中学合并,教师宿舍不够用,学校就多方筹措资金,及时新建了12户家属院;学校为76间单身宿舍全部吊了顶,刮了瓷;新分配的教师上课效果不理想,校领导及时靠上,手把手地教。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学校还把整体优化作为管理上追求的目标,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管理,奖优惩劣,激励大多数,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现象,出现了人人争先的局面。学校还把合作文化引入校园、课堂,领导班子成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初步形成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轨”
     学生由理性上的“主体”到付诸实践的“主体”,也有一个艰难的转轨过程。该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伊始,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机制的长期运作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的诸多学子,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难上轨道,“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向学生实施了各种“催变术”。
     1、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
     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以及参与能力、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们十分赞赏。其实,杜郎口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强的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主体参与活动,学生的表现能力决不会这么强。杜郎口中学在近5年的探索中,每个老师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学生不发言的办法。
     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否关键。有的老师说,学生参与关键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同学放松下来,大家都说,不爱说的也就跟着说了。有的老师说,老师的身先士卒是关键,一开始,让他们大声朗读,他们都不读,我就领着先读,读出感情,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想读,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大家齐读,再一个一个读;让他们表演,他们都不演,我就又唱又跳的先表演;有的同学找不到合作伙伴,我就当他的伙伴;有的同学开始想不出节目,我就想节目和他一起表演。有的老师说,抓住机会,就表扬,我们都自己掏钱给爱参与的学生买过奖品,几毛钱的本子、笔,都行;再就是精神鼓励,让全班同学给“参与”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等。还有的老师说,一开始千万别批评发言的学生,只表扬好的方面,题目做得不对,就说,你看,表达很流畅,语言很规范,等等,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一说,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说,我用竞争法,对各小组课堂发言次数进行排名;对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进行记录,表现好的就表扬;男生、女生进行竞争,看看谁发言次数多,等等。还有的老师说,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
     2、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
     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要使学生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字词句上,在基础知识上,要吃透;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刚开始时,预习课上、反馈课上,老师要和学生一个一个“节目”的进行排练。
     渐渐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
     一位同学文科学得很好,数学不理想,开学很久了也没有在数学课上“上台”展示过,老师私下作了他的工作,得知他也想上台,就是没有勇气。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点了他的名:“你上黑板上讲讲。”他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就站在座位上讲吧?”“不行!”在老师的坚决回绝下,他只得来到了黑板旁,脸一直对着黑板,勉强将题目的解法说完了。“很好,不但敢讲了,还在黑板上讲了,而且讲得很完整。”老师的大声表扬下,这位同学上台展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数学成绩也提高很快。以致到后来,座在第五排左右的他,经常将自己的板凳悄悄的挪到第二排,以便能够更便利的“抢”到爬黑板的机会。
     一位同学在笔记上这样记录了自己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改革使我有很大的提高,一向不愿发言的我终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我现在开朗多了。通过锻炼,我勇气倍增,学习成绩提高了,我与同学们逐渐交往,友谊也加深了。我知道做到这些,一定要预习好,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好。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成功,因此《相信自己》这首歌在我心中早已成为名歌。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
     一位同学为自己学校的课堂作了一首名为“鸟儿•天堂”的诗:这里没有枯燥,这里没有束缚。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打开心灵的窗。让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让我们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为了它,我不再封闭心扉;为了它,我抖落累累痕伤;为了它,我愿意飞向梦想的舞台。因为它,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精彩。热爱它,赞美它——杜郎口中学。鸟儿的天堂,心灵放飞的地方。
   
     读着学生们对自己学校教学改革的感受,我们真为他们感到幸福。是啊,他们是幸运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们可以用知识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可以用快乐伴随学业和成长;他们是幸福的:可以用自信和身心回报老师和爹娘,可以用能力、毅力和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2004年名列全县第三名。”
     亲眼目睹杜郎口中学教改历程的原县教育局副局长很有感触的说:“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跟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太一样,我与学生对话,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会主动跟你交谈,别的学校的学生不敢跟你说话,甚至会吓得往后缩。杜郎口中学送入高中的学生入校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可是高二、高三以后,好多尖子生都是杜郎口中学送来的。
     从朴素的改革意识到明确的改革方向,从零散的尝试到整体改革,从经验上升到模式,杜郎口中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杜郎口人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客观地说,他们的改革并不完美,但它的确走出了在欠发达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子。它对同类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Tags: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