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 沈三初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发言材料----------------刘圣南 从校长提出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开始,我就在想,讲点什么呢?参考电脑,拼点文章意义不大,还是把大家平时议论中的一些观点亮一下吧。 从奥林匹克各类竞赛中获知,中国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中国学生只能对试卷答题,而动手等能力却比不上外国学生,特别是美国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哪里来的?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哪里去了? 从女人祸国说起,任何一个朝代要换的时候,史记中总会出现一个女人,这就是女人祸国。从商朝的妲己、唐朝的杨玉环到清朝的慈禧,这就是说朝代要变了,怪女人。实际呢?可想而知,怪女人有什么用。一个朝代政治体制已经腐败,能怪女人吗?而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外国人?不能怪我国的体制,不能怪领导人,那就怪中国教育的落后,怪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滞后,这就需要课程改革,创造出一套据说能适合创新人才辈出的教课书,叫我们老师拚命地去教,难道说我们教师个个都具有创新能力吗? 大多数学校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总是说我们培养了大人物、科学家、劳动模范多少个,而不说我校毕业生中死刑犯有几个,有几个进了牢房,难道说学校只培养大人物、科学家、劳动模范,而犯罪的跟我学校无关吗? 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学校的教育作用是有限的,学校不能完成创新教育。学生的一切发展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可以打个比方,教师的工作更像农民的工作,不像工人的工作,农民不劳动,大自然也会提供,如果农民与大自然合作,那就能更多地获得,而工人不行,他不劳动,就不能创造财富。所以讲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农民的素质有高低,庄稼也有优劣之分吧?何况要有好的收成,总不至于只靠农民吧?当过农民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气候反常的话,就算你是最上等的庄稼,颗粒无收的情况都会出现,更何况你的种子如果是素质低劣的,生长的土地又不如人,又恰好碰到恶劣的气候,那没有收成总不能怪农民的不作为吧。 学生的发展也是在自己,同样一个班级,教师同样的教法,为什么学生差异那么大,有的好,有的不好。 直立行走父母教会,但你能教会一头猪二脚行走吗?马戏团里到有可能,但也要化很长的时间。 社会上大多数人要往上爬,自己学会的,难道说也是教师教会的吗? 所以我说教育一定要寻找学生内在的关系,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教什么?什么是我们不能做的?我很欣赏外国电影中的一句话: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吗?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我们说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不能等同于儿童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是学校的主要任务。知识可以解决懂不懂的问题,能力可以解决会不会的问题。 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 第二个观点:创新是人的固有的本质力量。 对于学校教育,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去创造,而是“让”学生去创造。只要是人,他就有创新力量,否则就不叫人。看起来很多东西教师教会,实际不一样,例:男女同学之间关系,小学三八线,谁越位马上一拳头,到高中逐渐靠拢,拉也拉不开,这难道是教师教会的吗? 美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哪里来的?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哪里去了?美国学生标新立异,中国学生循规蹈矩。这正像有人对待半杯水的问题,悲观的人说:只有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还好,还有半杯水。有的人撞了南墙赶快回头,有的人撞了南墙推墙而行。 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教师、家长、社会制度压抑了,摧残了。如例:我们要保护环境,不是要做什么,这么大的大自然,这么大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不做什么,不破坏就是保护。我们的学生创新,我不去摧残就是培养了。而我们的老师处理学生的一切问题,都能按上冠冕堂皇的注解:我都是为了你们好,我叫你怎么做,你就应该怎样做。所以我说:我们为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说一名谎言:就是发展了智力,知识类型单一,没有给学生机会。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但分数依然是学生和教师的命根,为了让学生出成绩,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增加学习负担,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我们老师犯得着自讨苦吃吗?对,没办法。因为当今社会样样靠文凭,而教育却依然规定学生升级的标准都是靠成绩。归根到底都是这个社会造成的,而人们却已习惯地把责任推到了老师的身上。《三字经》中不是也说:教不严,师之惰吗? 第三个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批判。 创造性的起点是提出问题,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探究,理念很好,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提问题。教课书编得很好,可惜我们现在要考试,上大学不要考试多好哇。 实质上创新也是一步一步来的。夏天这么热,最好有摇扇,想不动有风,就有了电风扇,电风也太热了,于是有了空调。下一个问题:能不能关上空调,空气让它新鲜。再如走路走累了,有了牛车,太慢了,有了马车,不舒服,有了小汽车直至高级小汽车。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 儿童五至六岁时,是提出问题时期:我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探索。而家长涉及到道德问题: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是我从外面捡来的。公园里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抱在一起?阿姨讲卫生,怕脏,所以坐在叔叔身上等等。儿童不问最好,被我们的家长抑制了。提问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年级越低,积极性越高,到初三举手的也没有了,一句话,为了中考。 教师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学生没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中学生想要什么?有饭吃。90年代中学生想要什么?有衣穿。现在中学生最想要什么?有钱化,给我自由。学生最恨什么?最恨的是老师,是老师让我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少年儿童的天性。 理想,实现不了的才叫理想,学生少年时个个都有理想,一旦他懂得实现不了,变成了幻想,这又受到了打击。 我们正在培养“有精神病的科学家”,上学就是为读专家的书,特别是要读几门考试的书,到初三,甚至学生的音、体、美等娱乐活动都停止,一句话,为了中考。 为何随着学校学习年级的增加而学习兴趣逐渐丧失,现在是幼儿忙探究,中学忙应试,成人忙休闲。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的探究能力哪里去了,这不清楚了吗? 上世纪五七年的右派,大部分是创造性人才,他们勇敢,有毅力,能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受到了社会的摧残,评反的时候意志已经磨灭,还要感谢社会,感谢党,应该是他们道歉。 现在可以归纳:一流人才是商界,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二流人才是政客,他们是勾心斗角、你虞我诈的斗争,三流人才才是教师,被社会、被家长、被学生、被领导斗,你看教师做人多苦,可以这样讲没出息的人才沦落为教师,你看三流的人才要创造出一流二流的人才能行吗? 我们教师现在教书时不能乱创造,学生万一考不上升不了学怎么办,怪谁? 第四个观点:创造是没法教的。 创造是没有规律的,没有规律,就是它最大的规律。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瓦特创造了这么多的定律,其它人为什么创造不出来呢? 学生的模仿,创造性要认可。推广到我们的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一切都是你在操劳,管得死死的,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但有可能到了升学考,题目稍微活一点,你班的成绩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尖子学生不是很理想。学生氛围学生竞争要,这就是创造,但教师竞争作用不大,教师竞争只会苦了学生,这就要压制学生创造性。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可以扼杀创造性,这就是教育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淹没人才的泥潭。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我举一其它的例子,这正像我们穿衣服,几年一换,最后又回到中山装。为什么这样讲,这就是时尚与过时,记得参观上海一所小学校长这么讲:你们懂英语好,现在一些观点都是一些懂英语的人翻译了一些外国的东西传进来的,传进来的东西要多长时间呢?从美国到英国到德国到日本到中国,实际上是已经过时的东西,记得我刚工作时,看到了一本《新科学》日本的教课书,那时大声叫好,它的教课书每节课都叫你动脑,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找结果。这就是探究,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创新能力,这不也二三十年了吗?女人的纹眉(国人称谓熊猫眼睛)也一样,外国人已经不要了的东西传到中国,很多女人都看样,现在不是也过时了吗?目前只有在印度电影中还能看到,大概那里还在流行吧。 教育要三个面向,这是一句空话。我们课程改革的定位是什么?谁也没把握。大概跟着美国人跑总不会错吧?你说过去的教育教学不行吧,难道中国这么多的科学家都是进口的? 所以创造没有规律,一些传统(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孔老二的不朽教法)不能丢也。 第五个观点:目前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可以做到的几点。 第一,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但讲他点坏话:他如果得不到八条腊肉也不会教学生,这就是人生(知识)的价值。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创造不一定成功,很多问题有的是差等生提出来的,我们都要给予鼓励。教师的角色是导师,而不是学科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第二,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正确引导学生。 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要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你不能去叫学生创造永动机,你不能叫学生看到强盗吃肉,我也要吃肉,结果创新创到牢房里,所以对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你不能去叫他们学习李洪志(创造性人物,可惜走了弯路)、社会上的骗子(创造性人物),9.11事件(拉登)是具大的创造,伤亡四人消灭了美国人三千多,比打一场战争还行,你不能去叫学生学习共产党成立,成立学生党—变相黑社会等等。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就是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以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课书,统一的分数来要求学生和约束千差万别的个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要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千万不要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要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人人有才的观点。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带动其它方面发展。 敢说一个“不”字。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要用质疑的目光评判一下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正确,我过去读过的《卖火柴小女孩》的中心思想确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难道说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不存在吗?现在社会这么多弱势群体不需要关爱了吗?你现在学习的规则、定律、公式难道说都是正确的吗?有可能不久的将来被你推翻。太阳系真的只有九大行星吗?彗星的彗核过去认为是冰砣组成,但美国人 讲究一个“思”字,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次看了一篇文章,记住了这样一句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包括自己)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不是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名言吗?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课,几个教师就能解决,而是应该体现在各门课中,我们全体教师都应会的一门艺术。 第四,提一下教学监控能力,教案不是万能的,一个教师按教案上课固然是必要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整个教学活动才能把科学性和教学的艺术性有机整合。 总之,创新教育难,特别是现有考试制度下,担靠教课书变一变是不够的。你去创新(自己说的),有可能培养出个别学生,但你的总体成绩则要远远低于其它班级。回到老路,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教法陈旧,又要受到领导的批评,那么怎么办呢?有待于大家研讨。 罗里啰嗦,讲了这么多,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Tags:课程改革,中的,新教育,学校教育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