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改:请远离虚假的美丽

日期:2005-11-6 18:40 阅读:

课改:请远离虚假的美丽

 

今年大年初一,中央台电影频道黄金时段重播电影《英雄》,我又看了一遍,本是喜欢那里面的音乐,但看完了,印象最深的却是片中侠客残剑论剑的那段话:剑术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剑合一,人就是剑,剑就是人,手中寸草也是利器。第二种是心中有剑,即使手中无剑,也能以剑气杀敌于百步之外。第三种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那就是不杀,是和平。这段话冥冥之中仿佛也适用于评论我们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课改的较高境界是嘴上不喊课改,但心中有课改;课改的最高境界是嘴上不喊课改,心中也无课改,那就是不改,就是无须课改,就是教育成熟到了自由王国,怎么施行都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像那句人人皆知的哲言教是为了不教,课改是为了不改。可是,当前的许多情况都似乎是相反: 许多老师 嘴上喊课改 ,其实心中并无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星星之火才迸发,大江南北呼喇喇全亮出了课改的大旗,一时间,研究性学习成为新宠,讲解式教学被打入冷宫;走班上课被奉为圭臬,传统班级授课制成了过街老鼠;捧着电脑上课成了时尚,只拿粉笔进教室被视为落伍……冷眼观察,有些所谓的课改是不是过于追求形式了?是不是急于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课改了?现实中的所谓课改有不少其实是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变着法儿追求虚假的美丽,尤以以下几种现象比较突出:

1、变味的研究性学习

曾经看到这样一堂课改探讨课:课题是鲁迅的小说《祝福》。上课铃一响,执教老师满脸严肃地说:昨天晚上,在鲁镇郊外发现一具女尸,据现场勘察,死者大约五十岁,身上无任何刀伤抓痕等搏斗迹象,据周围群众辨认说可能是祥林嫂,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抓出凶手,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作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到的案情。接下来三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述说他们小组调查的过程和结论,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最后 老师总结:三个小组的同学充分发扬了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办案迅速准确,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更不可思议的是,评课时所谓的专家们煞有介事地赞誉道:这堂研究性学习探讨课很成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功能。

呜呼!课改就是要这样改?且不说这表面上的分组调查是不是实质上的研究性学习,光说这堂课有没有必要上成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形象分析哪去了?语言训练哪去了?主题挖掘哪儿去了?难道分析人物形象、训练语言表达、挖掘主旨内涵因为是传统就应被课改掉吗?这样的课改还不如回到传统去。我们不否认研究性学习的革命性作用,但岂可以此否定讲解教学在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作用?岂可以此否认课堂讲解是学生习得前人文化遗产的主渠道作用?

2 、多余的分组讨论

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大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课改背景下,分组讨论自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特别是在评优课、公开课上使用),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是主人生生互动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出来讨论。

有 历史 老师讲到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时,增大了课堂的课改含量,叫学生分组讨论张衡的地动仪到底能不能预测地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初一的学生果然相当配合,呼啦一下按预先分好的组别讨论开了,霎时,教室比民间庙会还要热闹;少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能预测地震,有的说不能预测,直争得面红耳赤;俄而,老师幽幽地亮出谜底: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能预测地震,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

且不说这个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只是来说说这个讨论是否有必要。让初一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三五分钟时间来讨论极其复杂的地动仪是否能预测地震,这是在上历史课还是上科学课?是在激发思维还是胡猜谜语抑或是搞脑筋急转弯活动?更让人一声叹息的是这堂课最后得了大奖,不知那次的评委们是属看热闹的那一拨人还是属看门道的那一拨人。我们需要课改,一成不变的讲解式教学是不该一统天下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是该寿终正寝了,但我们以此就彻底抛开讲解式教学吗?我们就因课堂上有了分组讨论就课改了吗?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精彩的讲解给学生的收益永远大于拙劣的讨论!

3、贬值的多媒体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成倍地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就像假洋鬼子去尼姑庵砸了那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就算革命过一回了,有些老师是不是也认为把电脑捧进教室上课就是课改一回了?

有堂政治课,冠名为多媒体教学示范课,课题是初一的《青少年成长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他的多媒体课件是用 ppt 做的演示文稿,演示文稿的第一张,课题即青少年成长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艺术体字;第二张是用不同字号和字体呈现出来的 6 行字:青少年心理特点、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智力发展逐步进入高峰期……第三张也用不同字号和字体呈现出来的几行字: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听课时我就在想:这些用演示文稿做成的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用板书代替么,这里的多媒体课件岂不大大贬值了?等我借来教材翻开一看,更是感慨万千,原来那演示文稿上的几句话全是课文里的黑体字,连板书也不需要!

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不可替代性,即多媒体课件所涉及到的内容应该是传统的口耳之术、传统的粉笔板书甚至幻灯投影都无法做到的,否则就是迫击炮打蚊子 —— 多此一举了。我们认为,捧着电脑进教室并不就是多媒体教学,更不一定是课改。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虚假的美丽反映了一部分教师错误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对课改的错误认识。依我看,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活动的中心位置,是教育者心中装着学生。这就不能不再次提到残剑说的剑道:心中有剑,即使手中无剑也能以剑气杀敌于百步之外。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心中有学生,即使手中没电脑、嘴上无课改、课堂上无讨论,你也能走在课改的前列!

Tags:课改,远离,假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