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日期:2005-11-4 14:15 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本文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教师要努力创设精彩的问题空间。其关键要把握问题设计的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开放意识、求新意识与问题意识,以此帮助学习目标的完成,帮助学生有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充满情趣,促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问题   问题设计   思维

[正文]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要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就要真正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传统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为主线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面性原则的教学模式。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教师就要努力创设精彩的问题空间。一方面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全新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新课程方案突出了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这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里?又怎样通过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将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之门的“钥匙”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在新课程标准下,精彩的问题设计要有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开放意识、求新意识与问题意识。

第一,问题设计的几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因此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所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因而课堂问题设计首先应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提出问题漫无边际、毫无目标地随意问,以致失去问题的价值。

如《家住平原》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目标有:“(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3)通过对案例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在《稻作文化印记》案例教学中提出“(1)在亚洲地图上,找出中南半岛,说出湄南河平原位置,总结其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2)水稻为什么成为当地主要农作物?(3)描述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并且说出理由。比如当地建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湄南河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水稻生产有什么关系?(5)我国有哪些与湄南河平原相似的地区?那里的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认识了自然环境与生产之间以及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启发了学生思维,精彩的问题空间,很好地帮助学习目标的完成。

又如在《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中有一目当“自我愿望与父母愿望发生矛盾时,教会学生学会选择”的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角色选择的困惑,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期望将来你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如果父母不支持你的想法,你是说服父母,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见?你会怎样说服父母?(2)你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情况有多大距离?你认为应该怎样缩短差距,实现愿望?” 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讨论最终归结到:根据自身实际,树立可行的目标,并与家长沟通,寻求理解、支持与帮助,而目前最重要的是扮演好学生角色。

二、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不只要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注重学生会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如果学生所接触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个性的发展和解放。因探究类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是培养学生社会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就要让学生经常走进思考探究的领域。

设计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首先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的那个空间,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他现在具备的能力之间存在适当的距离,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如:在《东西部差异显著》一课中,若问“你认为东部和西部哪个优势?”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都能谈出一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就需要学生讨论协商,分析比较来解决问题。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大拼盘,学生对照拼盘,比较东西部各自的优、劣势:有说东部人才多,西部人才少;有人说西部资源丰富,东部资源匮乏;有说西部资源丰富,但缺乏技术……最后,经过拼盘大组合,总结出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交流与互补才能共同进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很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从中发现了结论。探究合作的过程也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互相接纳。

同时,探究类问题主要对事物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由于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点设疑,从不同方向、角度提出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情境中。

如学习《我国的人口》时,采用两则对比材料:“一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是马来西亚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曾经依靠大量移民来促进经济增长,而目前该国提倡采取税收优惠鼓励生育,来刺激人口增长。”提问学生“为什么我国与马来西亚的人口政策会截然不同?”这一问题其实是探究合理的人口发展的标准和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又如对曹操的评价,在学生查阅书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京剧中曹操的脸谱、《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及一句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对曹操所特有的不同看法作为切入点设疑:“曹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启发思考,引发议论,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有利于评判知识、创新知识。最终让学生悟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1)要结合人物特定的历史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正反两方面全面评价。(2)要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从而在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理性的头脑想问题的同时,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也明白了真实历史与文学描写的不同。

三、开放意识

问题设计的开放意识,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多角度地思考与想像可能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如学习《古代建筑》时,提问“如何评价历朝修建长城这件事?”经过思考后,学生热情激昂,有的认为长城设计和建筑难度极高,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人认为,修长城起到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作用,加强了国防;有人认为长城阻碍了交流;有人认为长城修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用这笔钱发展科技增强国力说不定更好;也有人认为虽然长城在古代是王朝劳役百姓的见证,但在今天却是文明的见证……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角度地思考,很好地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结论的开放性还有利于在放飞思维与想像中寻找创新,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时,围绕“联系当时的历史情况,说一说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这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为了加强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关系;有人认为是当时作为泱泱大国的明朝为了向海外宣扬国威;有人认为是为了到西洋去寻宝;也有人认为郑和只是想看一看其他国家怎么样……                                                                                                                                                                                                                                                                                                                                                                                                                                                                                                                                                                                                                                                                                                                                                                                                                                                                                                                       

又如上《身边的故事》时,当学生明白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后,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学生真的是“别出心裁”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有的说未来的交通工具能上天下地,还可以入海;有的说未来会有一种神奇药丸,每天只要一颗就能补充一天所需的营养素……整个设计活动弥漫着生动、活泼、自由、创新的气氛,结论没有统一的答案,想象只要合乎情理就可以,它充分满足了学生对解答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

四、求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惟有新鲜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振奋。提出富有新颖性的问题,可使学生很快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之中。比如学习儒家思想时,对于什么是“仁”,教材、相关资料一查就很快找到解释。但这样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古老的概念在今天新时期道德建设中所包含的含义。于是,我们从“仁”字构字法的角度提出一个新颖性的问题:“‘仁’字可以看作二个人在一起,那么二个人在一起,在今天按照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二个人在一起应该怎样相处呢?如在困难面前、在荣誉面前``````”学生对这个用古老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提问比较“什么是‘仁’”的提问要感兴趣的多,他们畅所欲言:“应该互相帮助、讲谦让、讲友爱``````”。问题的新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仁学价值观在新时期道德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又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内容时,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如果简单设问“我们主张用什么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应付式地从教材寻求答案,而缺乏发表自己意见的兴趣。当我们将问题设计成“有人认为大陆不会打台湾,你认为呢?”结果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认为会打,因为台湾当局根本没有谈判诚意,美国还在背后指使,只能用武力解决;有认为不会打,因为我们已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成功收回港澳,我们用谈判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发展;还有人认为现在不必着急去打台湾,因为我国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经济日益强大,台湾会自动回归祖国……一个富有新意和开放性的问题,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激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而培养问题意识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设计生成问题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用教师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

比如《战国七雄》中,根据“人们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称做‘战国时期’提出以这段时期的名称你能联想到哪些问题呢?”这是一个生成性问题,它引发了学生的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人们这样来命名这段历史时期呢?”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呢?”

又如:在学习《走进社区》时,我们设计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相比有哪些差距?”的问题,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明确哪些方面是属于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建设走在我国前面的表现,因而学生在查找资料、筛选、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答案,如社区配套设施、社区功能以及环保绿化等方面走在我国前面。同时,也有学生提出质疑:“英国的城市居民不断向乡村迁移,他们在城市上班,乡村居住,这种现象与我国现在城市化进程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比较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世界发达国家社区建设的情况,而且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向纵深发展了一步。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当学生产生怀疑时,就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将有助于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把握问题设计的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开放意识、求新意识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帮助学习目标的完成,帮助学生有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了精彩的问题设计就有了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的“钥匙”。而要让学生在这问题空间里“自由行走”,真正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提问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切忌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知识,将“对话”变成简单的“问答”

教师明白了问题的重要性,却缺乏对问题设计的精心研究,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充斥课堂的仅仅是“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将使学生是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那么课堂活动只停留在一问一答这样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中,就没有个性张扬的空间,把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可这种热闹好象水面上的泡沫,学生的思维深处仍然一潭死水。也就是实际上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

二、给足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教师设计出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不是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深入思考或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时,如果教师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而不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就出现教师将问题的答案有条理地阐述出来;或者由于讨论时间没有保证,学生在还没有进入讨论合作的状态,往往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教师就成了学习中的仲裁者,而不是引导者,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成了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被泯灭。而学生之间由于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成了陪衬、听众。因此要保证设计的问题真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论述自己的看法,真正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就要给足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时间。

三、切忌将探究问题“泛化”和“神化”

我们倡导开展问题设计应有探究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比如体现事物的名称、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属于陈述性的知识,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的,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无需探究的偏去探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问题的探究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着眼点是培养学生探究这种“科学基本素养”,教师不能过分拔高探究,而导致学生好奇心的丧失。我们不主张烦琐的“地毯式”的低幼化问题充满课堂,也不主张高深莫测的问题充满课堂。课堂是线,问题便是闪眼的珠子,如何将这珠穿好,真的需要教师一番匠心。

四、多元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精彩的问题空间让教师更多时候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解答,教师要多元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符合本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因而教师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并给以鼓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特别是对不爱表现的学生更要有耐心,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民主的;教师要延迟判断,不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解,也不批评,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安全的。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设精彩的问题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充满情趣,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更好把握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其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出版社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Tags:学生,领进,精彩,问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