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论腐败之源及对策

日期:2005-10-12 10:28 阅读:
 

 

 

浅论腐败之源及对策

李代长        指导老师   待定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腐败是当前社会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既有其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既有个体内在的原因,也有环境因素等外在的原因。该文主要从个体的、内在的、主观方面分析了导致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人生价值观问题,并提出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是导致腐败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是关键因素的观点。同时也分析了其产生的各种客观原因,还提出了根治它的主要措施:一方面注重人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铲除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加大惩治力度,抑制腐败产生,做到标本兼治。

关键词:腐败  价值观  根源  对策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丑恶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之,而且人们对之深恶痛绝。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正在死灰复燃,特别是近些年来有所抬头,比如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刘方仁、程维高等一大批高官的落马就是证明。它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犯罪、权钱交易等,因此,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研究其对策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实践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将在这个方面作一简单的探索。

腐败现象的产生,尽管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差异。但都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都从个人利益出发,都违背大众的利益,同时也都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相悖。也正因为如此,反腐成为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永恒话题。那么,腐败现象为什么仍然能代代相传,且根治不掉呢?我认为,尽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外乎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内因,它包括个体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状态等;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外因,它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等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每一个个案中都是存在的、起作用的、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尽管在不同的个案中,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差别,但一般而言,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而在内因中,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思想素养是最主要的。当然,决定其思想产生的那个方面的客观存在则应该是最深层次的、最根本的客观原因,因为物质决定意识。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它的相关原因吧: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轻则应是违法的,重则应是犯罪的,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种个体行为,它必然都是在其思想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因为“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反映人的思想。”[1]在人的素质的构成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主导因素。一般来说,其思想意识正确或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不会是腐败行为,反之就应该是腐败行为。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例外。而人的思想意识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信仰、追求等。 但其中从根本上支配人的行为的思想主要应该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其个性倾向及对社会态度的核心,并对其所有心理活动起支配、调节作用。它不仅决定个性的一般倾向性,而且影响人的整个面貌,特别是影响行为举止和意向等。”[2]而人生观则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体现出来的,其中价值观尤为重要,因为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3]比如坚持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剥削阶级价值观的人,是不可能作到大公无私的。而坚持以人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对社会的贡献看作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的人,是绝不会走向腐败的。因此,一个人会不会走向腐败关键取决于其价值取向,这是最主要的,而其他原因则都是次要的。

那么,一个人的价值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中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就个体而言,决定其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社会存在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有社会历史条件、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从小的方面来看有个人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影响,所从事的职业的影响,年龄状况和文化素质的高低的影响等。在这些因素中,我认为家庭影响是基础性的,学校教育是根本性的,而职业状况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社会环境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不同

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推崇的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而人们必然会形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尽管在这样的社会中也会出现包青天、文天祥等这样一些超越一般、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但那毕竟只是少数、而绝非大多数。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公有制的确立,为人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人们一般都会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影响深远,加之,改革开发后,国外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乘虚而入等,因此,在社会主义一定时期、在旧的人生价值观支配下,出现一些腐败行为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

2、 现实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拿新中国而言,建国初及“文革”期间,由于政治气氛较浓,经济状况不佳,人们注重求安、求稳,集体主义观念较强,因而腐败虽有,但并不是很多。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部分先富政策的实施,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一些人开始产生了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物欲膨胀。于是乎,腐败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大问题。

3、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尽管我国当前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但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权钱交易”、“任人唯亲、唯钱”等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在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一些曾为党和人民做过重大贡献的人也会发生价值观的转变,进而走向腐败,走向自绝道路等。

4、 国家体制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必然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

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在:

、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的存在、必然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2)官僚主义的存在,必然会对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3)贫富差距的拉大,必然会使一些人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错误的确定自

己的人生价值观,并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目的进而导致腐败。

4)关系网的存在,使党和国家的政策的执行发生偏差,也必然使一些人失去对正确的价值观的判断,从而走向歧途等。

二、家庭环境对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一个人思想品德、尤其是价值观的形成,首先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因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贯彻始终的,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在幼年、少年时期受到了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就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不迷失方向,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反之,则易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走向人生误区。

就腐败思想的产生而言,从家庭角度看,除了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外,必然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父母坚持和倡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其言传身教必然直接影响其子女价值观的形成;比如:在一个红色的革命家庭中,是很少或不可能产生出腐败分子的,象毛泽东、周恩来等。而在在一个官僚主义者或退化变质的高干家庭中产生出一些腐败分子是不足为奇的,如成克杰等。

2、 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的优劣,也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比如:家庭过分困难或过分优越都可能产生对金钱的不正当的追求,从而不择手段,走向腐败。因为困难者感受到了缺钱的艰难,他们渴望获得金钱;而富裕者享受到了金钱的好处,他们更离不开金钱,正因为如此,所以有时他们在金钱面前就会迷失方向。

3、 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等也都起着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高干子弟往往就很容易形成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等。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基础性的、不可忽视的。而当前我们的许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往往处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学校,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重大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由于其宣扬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不同时期的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就我们国家而言,建国后,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青年,他们在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方面是大不相同的,这与我国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不无关系。即使在同一时期,一个人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接受教育,由于学校教育水平、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形成的价值观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异。现实社会中,一些堕落为腐败分子的人,往往都有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中,往往忽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以至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或者说,曾经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但信念不坚定,追求不执着,因而也会蜕变。可见,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深远的。

四、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影响

工作环境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成年以后,工作场所是一个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这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工作单位的管理现状及敬业份围等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影响是极大的。比如,在一个管理严格、人人都爱岗敬业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往往是很少有可能产生腐败的,反之,如在一个管理不严,人人都贪图私利,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工作的人,无疑,他走向腐败的可能性会更大。

而一个人的居住环境同样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一个人年幼时,其居住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重大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才有“孟母择邻”的佳话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往往不难发现,凡腐败分子的产生,往往都与其身边的亲朋好友不无关系。这充分说明一个人工作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其人生观的影响是重大的。虽然我们也听说过出污泥而不染的故事,而这往往是很少的,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行成了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人且意志坚强的人,才可能做到。

五、职业、年龄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职业的选择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追求,职业的变化,也会带来价值观的变化。而不同职业及其特征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比如农民是不可能产生腐败的,因为这种职业决定了他们只能形成依靠自己劳动去维持生存的价值观,因此,也就不可能异想天开,也没有机会去腐败。但如果一个农民拥有了一定的职权,假如有机会通过腐败手段不劳而获去生存的话,那就不可能保证他不腐败。可见,从事拥有一定职权的职业,可以说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这一点,一切腐败的产生都不可能。但也不是说有了职权就一定腐败,若如此,那也就不可能有“包青天”“焦裕录”“任长霞”“郑培民”等人民心中的顶礼膜拜的人物。那么,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它与一个人的素质有不可分割联系。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坚定,与文化程度是有关的。因为一个人对是非的判断,对不良影响的抵制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但决不是说文化程度高其价值观就一定正确。因为文化程度不是影响价值观的决定因素,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但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一点,有利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

另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人在工作初期、中期往往腐败的可能性不大,而到晚期则腐败的可能性会增大,因此,我们常听说有“50现象”和“59现象”等,因为在工作初期,人们大都会埋头工作,期望取得预期成绩,而中期往往事业如日中天,他们会珍惜,但到了晚期就不同了,因为这时快要离开工作岗位了,往往会觉得如果再不为自己、为家庭、为子女谋一下私利的话,将来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很多人在这时便鬼使神差般的走上了腐败之路。当然,这与人上年纪后大脑思维衰退,认识能力下降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综上所述,一种腐败现象的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自身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主观的、自身的原因是主要的,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又离不开各种客观的、外在的原因,且在不同的个案中,导致其价值观发生偏差的具体客观原因又是各不相同的。但不管怎样,最重要、最直接的是人生价值观的选择。

因此,要根治腐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人生价值实现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价值观的正确与

否。那么,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有积极的生存价值,从而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呢?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有必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全社会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成立家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机构,要对家长分期分批的进行教育培训。对家庭教育搞得好的、出成果的应给予奖励,反之,应给予适当惩戒。

2、要重视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要把德育评估当作比智育评估更重要的评估标准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正如董仲舒所言:“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从而善化社会习俗,提防民族犯法[5]。多年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升学率的不正常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很容易走向人生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但如果评价体制不变,德育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将成为空谈。

3、重岗位培训、树社会新风

对于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那么,如何防止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人生价值观不发生偏向?岗位培训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可行的措施。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已开展了不少工作,但有两个不足还得引起重视,一是在培训内容中对职业道德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形式主义严重,落实不够,特别是在对培训结果考核评估方面,还有重大缺陷,应尽量克服。

另外,在全社会倡导文明新风,树立学习风气,形成扶正压邪的良好社会风气。当前,党和国家号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社会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失为一良策,但我认为在检查、监督、评估、落实等方面都还做得不够。

(二)  、大惩治力度、抑制腐败产生

1、完善立法、加强执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立法,特别是在反腐败方面,我们当前的立法还处于薄弱环节。同时,加强执法、执法从严也更显重要。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似有越反越多的趋势。其实,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反腐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社会中腐败现象的严重性,而这其中,与我们对腐败分子惩治不力、执法不严也不无关系。因此,我认为惩治腐败应从严,越严越好,要知道他们是我们的敌人,是人民的敌人,不能手软。尽管这只是治标,但治标的效果必然会影响到治本,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方能收效显著。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加反腐的透明度

一方面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识,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查处的大案要案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进行暴光,增强透明度,发挥其社会警示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腐败产生的目的。

(三)  、完善社会制度,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各种体制性障碍及体制转轨中存在的问题必然会为腐败分子创造可乘之机。比如,国企改革改制、分配体制改革、贫富差距加大等。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防止管理真空的出现,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建立健全各项监督体制,才能减少甚至杜绝腐败的蔓延。也从而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并带领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乃至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腐败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涉及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可以说是一个国内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问题。解决不好,它可能会危及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极具价值的。尽管其产生和蔓延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但本文还是大胆的、尝试性的分析了其产生的思想根源——价值观的形成和选择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它的方法、手段应该还有很多。总之,它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

因此,以上观点仅仅只是个人的拙见,欢迎来自各方面的行家批评指正。

 

 

注释:“孟母择邻”——即“孟母三迁”,指孟子幼时,其母为了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是不受邻居的影响,曾三次搬家的故事。

“三个代表”——江总书记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

[2] 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68。

[3] 吴铎 。思想政治(高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5]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0。

 

 

Tags:浅论,腐败,之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