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情感特点及其教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感情会思考的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讲述的道理,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或者促进教育过程,或者阻碍这个过程。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过分强调“灌输”、“说教”。然而人不是容器,也不是被动接受者,人可以拒绝“灌输”,也可以主动接受“灌输”,这就是说,如果一种要求和意见被学生认作是出于教师的好意,在他们的情感上就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自觉自愿的接受,这就是所谓“情通而理达”。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为是恶意,他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无动于衷,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动,这种情感上的相悖,阻碍了道理的传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必须做到动之以情。本人在山区学校任教,长期担任后进班级的班主任,认为情感教育对后进生更为重要。 后进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情感较之一般学生更为复杂、动荡和微妙,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并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心理上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逆反心理强,经常有意抵制甚至拒绝老师的帮教,因而,对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认识到情感投入的重要性,后进生教育才有可能走出新的天地。以下我们先来分析后进生的情感特点。 第一、 对现实的态度冷漠。 由于对学习本身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没有得到正常发展,不知“勤奋”为何物,所以对学校、老师的情感一开始也就表现淡漠,随着学习成绩下降,还可能逐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宛如一道高墙,一道鸿沟,使任何良好教育不能在他们身上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他们再受到哪怕一点点不公正的待遇,都会产生强烈的反感。例如,一个后进生与其他同学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表扬了其他学生,唯独忘了他,有一次老师忽然表扬了他,他竟然毫不留情地大叫:“表扬我干吗?我才不稀罕呢!”弄得老师下不了台。这种情绪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表现出公开对抗,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破坏性行为。与此同时,他自然容易同本班和他班,甚至外校的后进生互相接近,互相安慰、同情,以求得心理上的支持和补偿,这时如果遇到其它恶性诱因,而无积极有效的引导,这些学生就很容易堕入犯罪的泥坑。 第二、 丧失自信和自尊心,滋长自卑感,直到自暴自弃。 后进生挫折感强,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弱,容易被挫折“弄晕”,使自己陷入悲观绝望中。他们对自我极为关注,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聪明能干、惹人喜爱。他们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听到了不利于自己的评价,就十分痛苦、难以接受。他们对自己、对社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但往往看不到自己期望的不合理性,于是陷入深深的挫折感中怨天尤人。又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丰富,还不能理解挫折存在的现实性和普遍性,难以理解人生本是处处充满坎坷的。所以,他们往往对成长道路中的微小挫折过分敏感,不知如何处理,以致对未来感到恐惧和怀疑,自卑和焦虑由此而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感到在学校和家庭都受冷遇和歧视,得不到一点温暖,从而对生活、对个人前途产生灰溜溜的悲观情绪;一是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关心、不同情,甚至不怀好意。于是对学校、对家庭乃至对社会都产生敌对情绪。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自暴自弃。 第三、 在情感方面对周围的人采取封闭和疏远态度。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后进生与老师、家长以及优秀学生的关系通常比较疏远,他们经常会因为缺乏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而产生孤独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师生间感情疏远,心理距离大,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情绪,教育的内容就更难被接受了。同样在家里,随着学业落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为了避免家长的责罚,也会对家长采取封闭态度,或隐瞒真相,或欺骗家长,甚至放学以后和节假日也尽量不呆在家里,避免家长的询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引导,后果不难想象。 前面说过,人的认知活动是受情感影响的,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消极的情感,阻碍学生进步,甚至会引起错误行为。对后进生来说,由于他们上述的情感特征,情感教育的影响作用在他们那里表现的尤为明显和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呢? 一、 爱生,给学生被爱的幸福感 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需要,爱的要求对后进生来说尤其强烈。学生们是时时翘首以待,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眼的监视。因此,教师切不可漠视学生的这种心理。事实证明,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的关怀后,常常在学习、生活方面产生更大的干劲;当他们遇到痛苦和不幸时,教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安慰;在他们犯错误时,教师公正评判和真挚帮助能使他们感到获得了最大的谅解,鼓起前进的勇气。所以,当教师给学生以爱,当教师以自己热诚的情感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时,他们是容易接受的。 爱生,首先要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感情,达到信任,学生对教师愈加信赖,教师的要求就愈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很多教师在总结转变后进生的经验时,总会提到如何用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去加强道理的灌输。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你是真心爱护他,无论是耐心的诱导,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斥责,都是有效的。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发挥了有效的转化作用。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可见,爱是教育后进生的感情基础。 二、 鼓励,给学生成功情感的需要 具有成功感的人参加任何活动总力图取胜,喜欢接受他人的挑战;面对挫折和困难表现出极大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对错误的意见和做法能抵制。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后进生起初遇到失败并不是立即放弃努力,而是有一个过程。当某学生在班级的第一次考试中处于倒数第一,他会再作出努力,从而在后面的考试中可能取得倒数第三、第五的成绩(此时,其他学生也在发展)。本质上说他取得了成功,但教师可能只习惯于公布倒数几名,忽视其努力和进步,而不作任何具体的分析与鼓励,这只会给他带来多次打击,从而形成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结果会导致他对后面的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会放弃努力。 一般而言,学习中成功的体验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因此,要给每个后进生获得成功的锻炼机会。教师应该设法为后进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和表扬是培养成功感的重要方法。有个心理学家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往往依赖于教师,他们十分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三、尊重,给学生自尊心情感的满足 人都希望被人尊重,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后进生的这一情感要求尤其强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面对后进生,教师的挖苦讽刺,吹毛求疵会挫伤学生仅有的自尊,如果学生不能感到被人尊重,他就不可能用正确的方式自尊,学生是在受尊重的过程中学会自尊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永远充满自信,尤其是后进生,给他们久违的尊重,给他们做人的尊严,善待他们的不足,树立他们的信心。 首先,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公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只有能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才有可能使学生渴望学习。因此教化后进生的重要前提是尊重他们。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心,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上纯洁和精神上丰满的人。”“失去了自尊心,就不可能有任何精神财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言行,随时加以肯定,鼓励,努力使“点”扩大成“面”。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在公开场合当众点名批评,更不要动辄揭老底,新帐旧帐一并算,如果有错误缺点,也适宜于个别谈心,就事论事,避免将事态扩大化。后进生渴求尊重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 引导,培养学生摆脱挫折的情感 后进生挫折感强,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弱,因此,当他们面临挫折时,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帮助学生认清面临的挫折,并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这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首先,教师要确认自己是否充分地理解了。理解是疏导受挫心灵的钥匙。否则,教师无法揣摩学生的心境有多么糟,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只有理解了,教师才能疏导无误。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挫折出现的现实性和普遍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那件使他痛苦、烦恼的事已经发生了,没有人能够改变发生的事实。同时,也没有人能代替他去解决他自己的问题,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做,鼓起勇气、战胜挫折。这样引导,不失为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他所面临的挫折算不了什么,那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 最后,激发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帮助他们战胜挫折。通常学生所遇到的挫折其实并不难“跨越”。但他们往往浸泡在挫折的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而忘却了的正是:挫折可以战胜! 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使他们知道:挫折是可以战胜的。及时战胜挫折、获得心灵平衡,有助于他们走向成熟。 总之,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有意识地以个人良好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Tags:后进,生的,情感,特点,及其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